-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大单元”教学实践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新一轮语文课改提出的新的教学形式。在“大单元”教学之中,语文课堂常常出现“泛化审美”和“缺乏审美”的现象,致使“大单元”核心任务无法完成,文本独有的审美因素无法挖掘。因此,在“大单元”教学之中,教师需立足“大单元”的概念、任务、活动,引导学生不断催生审美意趣、进行审美鉴赏,进而生成审美成果。
一、立足“大单元”内涵,催生审美意识
首先,依据“大单元”主题,创设审美情境。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以人文主题为主线,将18个学习任务群有机地融入单元学习之中,搭建了阅读与写作、知识与运用之间的桥梁,实现了语文学习的“融合性”“实践性”。基于此,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单元主题,创设真实可感的学习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二单元“劳动光荣”选取了《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旨在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悟“劳动”的精神价值。在阅读教学中,不少学生受到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的限制,很难体悟到作品的内涵。因此,教师需要联系现实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再现文本中所出现的人、景、物,实现“一首诗歌胜千言”的效果。具体为:
围绕此情境,学生要以劳动者的身份还原作品描绘的场景,强化情感体验,进而不断感悟作品之美。比如,学生设计了“劳动之景”“劳动之歌”“劳动之感”等栏目,模拟采芣苢、插秧情景,进而形象化、具体化地建构文本的图景,展示劳动之美。
其次,聚合“大单元”下单篇语篇特质,催生审美因子。“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活动。有效地审美活动需要以作品语篇特质为核心,尊重个体阅读审美的经验,进而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比如,仍以《芣苢》《插秧歌》为例,教师可以抓住古典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特点,设计以下学习任务:(1)作为一名解说员,请你朗诵这两首诗歌并解说其“劳动”场面;(2)作为一名摄影师,请你为上述两首诗歌撰写拍摄脚本;(3)作为一名记者,请你结合这两首诗歌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劳动的报道。围绕三个学习任务,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感知到两首诗歌在“节奏”“句式”语言表达上的差异,进而两首诗所描绘的劳动场面也“忽缓忽急”。由此可见,立足“大单元”之“大主题”,紧扣“学习提示”和“单元学习任务”,创建连通知识与生活的情境,可以自然地催生出审美鉴赏的意趣。
二、立足“大单元”任务,生成审美体验
首先,依据“大单元”核心任务,进行语言认知鉴赏。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处理好核心任务与子任务之间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鉴赏力。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选取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三篇现代写景散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教师可立足“自然与情怀”这一单元主题,从“人格化的‘自然”与“文学化的‘自然”两个角度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促进学生文学作品鉴赏力和深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具体为:
该学习任务借助多媒体,调动学生的感官,将文字阅读变成形象化的鉴赏,将自我经验转变为理性的审美创造。比如,学生可立足“自然与情怀”这一主题,围绕MV制作的基本要素,結合三篇散文的内容,逐层完成以下学习任务:(1)散文朗诵会。选取自己喜欢的文段进行有感情地朗读,推选出最佳朗读者。(2)散文推荐会。为自己喜欢的作品、文段写一段解说词,并推荐全文。(3)散文MV制作。挑选对应的插图、配乐,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视频。
其次,细化“大单元”的子任务,进行审美情感体验。“大单元”教学需要以文本语言为抓手,设计层级式学习任务,形成沉浸式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三篇散文为例。三篇散文虽然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但是文本营造的氛围意境却有明显差异。为了挖掘单篇文本审美文化的因子,教师可以抓住文本“景”与“情”的关系,设计循序渐进的阅读子任务,帮助学生深入感知“意象”背后的“有我之境”。具体为:(1)景因人而显:联读三篇现代散文,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具体自然景致以及对应的人物性情;(2)人与景共生:选取相应的一篇文本,挑选出典型的语段,从“客观”“主观”“共生”三个角度分析作家与景物之间的关系;
(3)印记探由:联系三位作家的经历和去这三个地方的初衷,分析自然与作者融通的缘由。由此,学生会关注整篇文本的语言特征,聚焦主要典型的景物,进行比较辨析,感知朱自清、郁达夫、史铁生的审美倾向。比如,有的学生抓住“象”与“志”之间的关系,得出三篇文本同是写“树”,槐树“落蕊满地”,柳树“色阴姿丰”,柏树“苍黑镇静”,分别透露出清冷的趣味、淡泊的心志、深层的思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象与境之间的关系”中得出《故都的秋》在“秋蝉”“秋雨”“秋果”中透着无尽的“物哀之美”,《荷塘月色》在“荷塘”“月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