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第期总第期科学咨询本刊特稿
6(828)
论荀子的教育思想
姚裕瑞
(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北京 102249)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今天“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校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
义。荀子对教与学关系的探讨对今天的大学教育仍然具有启发性。本文深入探讨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及
其对今天“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启事。
关键词:荀子;教;学;性恶;道德
荀子既是早期中国哲学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探索具有重要的
古代最早探索教与学关系的教育学家。在今本《荀启发意义。
子》三十二篇中以《劝学篇》为首,可见荀子对教一、教育与学习的必要性
育与学习的重视与关注。但问题是,荀子的教育思人为什么需要学习,或者说,人为什么需要被
想是怎样展开的?他对教与学的关系有怎样独特的教育?在荀子看来:
论述?他又是如何来探讨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
的?对这些问题,在以往的研究和讨论中,我们往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然则从人之性,
往并不十分清楚。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毋庸置疑的是,与孟子所主张和发扬“性善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
论”不同,荀子的人性论以“性恶”(或者说“性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
朴”)为最重要的底色,这也成为人们认识荀子的善者伪也。
①
标签之一。可问题是,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如……
何通过教育控制和调适欲望,并自觉接受外在道理孟子曰:“今之学者,其性善。”曰:“是不
或礼义的引导,便成为荀子首先要面对和解决的问然。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题。荀子将解决问题的办法诉诸4个方面: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
第一,人性是恶的,不能自发地趋向于善,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
而善又是儒家追求的根本的价值目标,因而教育与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
学习就是必要的。第二,心灵的认识、判断能力以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今人之性,
及“虚壹而静”的状态,令教育和学习活动得以可目可以见,耳可以听;夫可以见之明不离目,可以
能。第三,在教育和学习的内容上,良师益友、礼听之聪不离耳,目明而耳聪,不可学明矣。”(《荀
法规范和书本知识对培育知识和道德具有双重作子·性恶》)
用。第四,教育与学习的最终目标,以成就整全的性伪之分是荀子哲学最为人们所熟悉的命题之
人格(即“学以成人”)为目的。一。“性”是先天的,不能通过后天的学习加以改
荀子关于教育的丰富而独特的探讨,对今天变;但礼义等并非如此,它们是圣人所创造的,人
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成就,因此属于“伪”。荀
子所说的“伪”,实际就是人为之意,是相对于自
然而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时代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学研究——以创新创业精神为例.pdf
-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践指向.pdf
- 课程思政背景下生理学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课程为例.pdf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以“给水和污水处理实验技术”课程为例.pdf
- 西藏高校学前教育学生核心素养现状调查——以拉萨师专为例.pdf
- 延边地域文化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pdf
- “五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pdf
- “五个认同”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及对策.pdf
- 集体记忆视域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的路径探析——以“学习强国”为例.pdf
- 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助力“金师”培养的路径.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