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回顾近几年高考,古代诗歌阅读题的命题趋势为题目与教材内容相呼应,命题的选材与设问从教材合理迁移,考查学生知识积累的广度与应用的灵活度。古代诗歌阅读题直接或间接关联教材,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是李白的《送别》,客观题中关联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022年全国乙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是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论述题中关联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021年新高考Ⅰ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考查的是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客观题中关联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相同题材的诗歌在常用意象、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方面往往具有相似、相通之处。因此,通过对教材中古代诗歌分类复习,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考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现对古代诗歌中的常见十二类题材进行梳理。
一、送别怀人诗
古人远行的原因大致有游历、游学、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古代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古人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常折柳送别、摆酒饯行、吟诗话别,于是送别就成了古代诗歌中的一个永恒主题。诗人常常通过托物寓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将深深的惜别和伤感之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标题特点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眼。
常见意象
①空间意象:长亭、灞陵桥(亭)、南浦、渡口、古道等。
②时间意象:日暮、月夜、清晨、秋等。
③环境意象: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夕阳、西风、春草、残笛、烟波、浮云、鸿雁等。
④乐曲意象:《阳关曲》《骊歌》等。
内容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
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
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
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值得注意的是,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的。
常用技法
①修辞方面,常用比喻、用典等修辞手法。
②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常用侧面烘托、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③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等手法。
链接教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送别诗抒发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和慰勉之情,也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胸怀和奋发有为的抱负。
B.首联写景气势宏大,“望”字将送别的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了起来。
C.颔联是作者对友人的劝慰:彼此处境相同,感情一致。一股同病相怜的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D.尾联承上作结:在即将分手的路口,我们无须像平常送别的青年男女那样伤心落泪。
C解析:C项,“悲伤之情”错误,应该是体贴关心之意。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说说这两句好在哪里。
答案: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诗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二、咏史怀古诗(词)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结合,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陈述、对历史人物的议论、对历史陈迹的描绘,或讽刺当朝政局的黑暗,或抒发个人的沧桑之感,有怀古惜今、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作用。
标题特点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有怀”或某古迹、古人名等。
常见意象
①前代的都城或繁华都市:咸阳、长安、金陵、姑苏、洛阳、汴京等。
②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骊山、赤壁、新亭、隋堤、马嵬、华清宫、乌江亭、汴河、淮水等。
③历代帝王与名人的故居、陵墓、祠庙:乌衣巷、湘妃祠、武侯祠、陈琳墓、李白坟等。
④特定的历史阶段:六朝、三国、隋代、安史之乱时期、南唐后蜀等。
内容情感
①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②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之情。
③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④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常用技法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②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的景象,与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表达国事的讽喻。
④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链接教材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蜀相》(杜甫)、《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总复习语文24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3讲概括赏析形象.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25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4讲赏析语言艺术.docx
- 高考总复习语文25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4讲赏析语言艺术.pdf
- 高考总复习语文25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4讲赏析语言艺术.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26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5讲赏析表现手法.docx
- 高考总复习语文26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5讲赏析表现手法.pdf
- 高考总复习语文26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5讲赏析表现手法.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27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6讲探究标题、意蕴、意图.docx
- 高考总复习语文27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6讲探究标题、意蕴、意图.pdf
- 高考总复习语文27 第二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6讲探究标题、意蕴、意图.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1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二回顾教材深固基础.pdf
- 高考总复习语文41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二回顾教材深固基础.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2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三读文指津思维建模.doc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2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三读文指津思维建模.pdf
- 高考总复习语文42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三读文指津思维建模.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3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doc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3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pdf
- 高考总复习语文43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1讲古代诗歌鉴赏客观题.ppt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4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docx
- 高考总复习语文44 第三部分专题二任务四第2讲鉴赏古代诗歌形象.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