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docx

八下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八下18《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作为一篇游记,学生通过学习,能在语言运用上积累优美词句,体会其精妙表达。在思维能力方面,梳理作者游踪可锻炼逻辑思维,感悟其对自然的思考能提升思维深度。审美创造上,领略各拉丹冬的壮美,可培养对自然美的感知与鉴赏力。同时,能增强对自然的敬畏,树立正确生态观,落实文化自信与立德树人要求。

教材分析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编排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聚焦游记,而此文极具代表性。从内容上,它生动记述了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游览经历,展现了冰川、冰塔林等震撼景色。其行文线索清晰,以时间和游踪为序,便于学生梳理。在写作手法上,将写景与自身感受紧密结合,感染力强。教材以此文引导学生学习游记写法,体会作者对自然的敬畏,提升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还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阅读基础,对游记要素有初步掌握,能梳理出文章大致情节。他们对自然景观充满好奇,各拉丹冬独特景色易激发兴趣。但该文语言优美且富有内涵,其中对高原奇景细腻描绘以及作者复杂情感,对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另外,文中涉及地理、气候等知识,学生虽有涉猎,但缺乏深入了解,难以透彻理解环境恶劣对作者感受的影响。需在教学中多引导,帮助学生跨越障碍,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生态观,体会人与自然关系,树立正确生态观。

语言运用:整理文中生动语句,丰富语言表达。让学生在积累中丰富词汇储备,学会运用生动语言准确描绘事物、表达情感,使自身语言表达更加丰富多元、生动形象。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梳理作者游踪,绘制游览路线图,分析作者在不同地点的观察视角与描写重点。

审美创造:品味文中优美语句,提高鉴赏水平。让学生在欣赏、创作中提高审美鉴赏水平,培养独特审美眼光,激发审美创造能力,能够发现并创造生活中的美。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

2.仔细品味本文看似随意实则精巧的语言,体会这种语言的妙处。

教学过程:

任务一.艰辛与选择

作者笔下的各拉丹冬,雄伟、圣洁、瑰丽、奇美,是男性神。小女子马丽华,1953年出生于山东,23岁进藏,34岁随《万里藏北》电影摄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当时,她已在藏北生活了11年。然而亲近各拉丹冬绝非易事,虽然她怀着虔诚之心面向威严的雪峰行了大礼,但是各拉丹冬不为所动,他冷酷地送了一件礼物给马丽华——痛。

1.指名回答表现马丽华身体“痛”的句子。(这其实是第一堂课已完成的内容,在本节课已复习的形式出现,指名学生回答。)

2.当这一系列的“痛”袭来,马丽华访问各拉丹冬的姿势和我们寻常的游玩截然不同。她是以怎样的姿势访问的?

2.独特的姿势使马丽华对眼前的独特之景有了独特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正是因为这份独特的思考与感悟,马丽华的各拉丹冬才是只属于马丽华的。与其说作者在游历,不如说她是在朝圣。“环绕神山是精神的旅行”,是“蜷卧在巨人之发下”的“小小的我”的所观、所感。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整体感受。

3.出示: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100次机会让我选择,我101次仍然选择苦难----马丽华

4.提问:她为什么要101次选择苦难,这是否值得?在文章的第4小节“但愿它不要影响我的心态,各拉丹东值得你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在身体每况愈下时,作者依然觉得各拉丹冬值得历尽艰辛去走上一遭,那么各拉丹冬到底有怎样的魅力能让一个人不顾生命的安危去感受它的美?

5.作者给我们呈现了如此美妙的仙境,提问学生“这种仙境是否有生命的存在”,关注文章最后一小节。

任务二.自然与人类。

1.出示:

“不见自然生物的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

怎样理解这句话中的“活”?为什么是“近旁”而不是“上方”或者“下方”?

2.读到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各拉丹冬的美景,也感受到了作者面对如此美景发出的感叹,这种将主观思绪和客观景物结合起来的写法我们把它叫作融情于景。随着作者的前进,作者在山脚冰塔林眺望时,感慨于各拉丹冬的雄伟神秘;在砾石堆上,看到一派奇美而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而这种感慨,并不局限于一处景点,甚至于一片天地,即我们接近冰山爬过冰洞所见的冰塔林;而置身冰窟,又感慨于这冰体和裂纹背后漫长的时光和历史,最后重返冰河,开始演绎长江演绎中华民族的故事。逐步走近各拉丹冬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者思绪逐步渺远的过程。

任务三.有棱角的语言

一个特色的语言表达形式或者语言形式,是这篇文章的特色之一。

全篇都是用短句的,是《安塞腰鼓》,里面有大量的短句,独句成段,甚至独词成句。为甚要那样安排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