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聚焦小麦纹枯病发病机制、危害评估与精准防治策略探讨
小麦在我国南北方地区都有着广泛的种植,是重要的粮食类作物,也是基层群众重要的经济收入来源。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的逐渐加大,适合小麦种植的土地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提升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已经成为很多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传统小麦种植管理过程中存在化肥农药过量使用的现象,使得农田生态环境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小麦品种的生产性能不能够全面发挥出来,对提高单位面积内的小麦产量和品质产生了不利影响。新时期加强小麦病虫害的科学防范,对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有很大帮助,因此需要我们提高重视程度,注重做好小麦病虫害的有效识别,掌握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然后构建综合性的防治策略,更好地防止病虫害的发生流行,确保栽培安全。本次研究以小麦纹枯病为例,详细探讨了该种疾病的发生特点,并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希望对广大同行有所借鉴和参考。
小麦纹枯病是小麦生产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同时也属于一种典型的土传病害,具有发病率高,传播范围广泛,危害性大的特点,会严重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最终的品质,发生流行之后如果不能够及时控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很容易导致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会导致绝产绝收。小麦纹枯病作为一种土传病害,其发生流行往往与大田的栽培管理,水肥管理密切相关。连续多年在同一个地块种植,小麦不注重做好土壤的有效处理和严格的卫生消毒,田间施肥量过大,种植密度过高。会给小麦纹枯病病原菌的传播流行提供条件。最终影响到小麦植株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威胁到种植户最终的经济收益。为更好推动小麦种植效益的提升,提高种植质量,就需要持续加强小麦纹枯病的发生特点调查,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趋势,并从综合角度入手,不断完善病虫害防治技术体系,确保病虫害防治的规范合理,切实提高小麦纹枯病的整体防治成效。
一、小麦纹枯病的病原学特征
小麦纹枯病,也称为立枯病或尖眼点病,是由真菌中的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cerealis)和禾谷角担菌(Ceratobasidiumgraminearum)引起的病害。禾谷丝核菌属于半知菌亚门丝核菌属,菌丝细而柔软,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褐色。菌丝有分隔,形成念珠状细胞,常形成菌丝垫和菌核。菌核是菌丝的休眠体,呈黑色或褐色,表面粗糙,球形或椭圆形,直径可达1~5mm,菌核是病原菌的初侵染源,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禾谷角担菌属于担子菌亚门角担菌属。其有性阶段形成担子果,但小麦纹枯病通常以无性态为主。病原菌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13~35℃,最适温度为25℃左右,病原菌在湿度较高的条件下生长繁殖较快,如降雨后或灌溉后,小麦纹枯病的病害容易发生和蔓延。
二、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机制与发展阶段
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和菌丝的形式在土壤中存活。菌核在土壤中能够存活6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抗逆性;菌丝则可以在土壤中长期存续,并在适宜条件下萌发生长。小麦纹枯病的病原菌菌核和菌丝于土壤中栖息,当小麦播种之后,菌核和菌丝会侵袭小麦根部或茎基部。此外,病原菌菌核和菌丝还能够附着在种子表面,随种子传播,同时在适宜环境条件下,病原菌菌核和菌丝也能够借助气流传播至附近的小麦植株。小麦播种以后便会遭受病原菌的侵染,在整个小麦生长季节,病害在田间的发生和消长存在冬前和小麦孕穗期两个显著的发病高峰期。小麦播种萌发之后,幼苗的根部嫩芽可能受到病原菌的入侵而遭受危害。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病害的发生大致能够划分成冬前发生期、返青上升期、拔节后旺盛期和抽穗后的稳定期4个阶段。冬前大田通常以零星发病为主,播种较早的田块存在明显的侵染高峰期。并且随着冬季外界气温的逐渐下降,越冬期的病害发展趋于停滞。春季小麦进入返青期之后,天气转暖,外界温度逐渐升高,病原菌的繁殖复制能力逐步增强,病情又会加快发展。小麦进入拔节阶段之后病情开始上升,从拔节后期到孕穗阶段,大田的患病数量和严重程度都会呈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最终达到发病高峰期。当小麦抽穗之后,植株的茎秆组织抗病害能力相对增强,不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和植株间的水平扩展,因此发病趋于缓慢阶段。但是,在已受害的小麦植株上,病原菌能够由表层深入到茎秆内部组织加重危害,使得病害严重程度持续上升,从而导致田间小麦穗变白,不能正常完成整个开花过程。在小麦穗期,会在病穗上产生大量的白色菌丝层,小麦成熟以前,菌丝层上会产生众多菌核,然后落入到土壤当中,再次引发侵染。例如,在某些地区的小麦种植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加上种植密度过大,小麦纹枯病在孕穗期大面积爆发,导致大量小麦植株倒伏、穗粒干瘪,给当地的小麦生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三、蒙城县小麦纹枯病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剖析
蒙城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地处淮河平原腹地,东临蚌埠,西接涡阳,北连淮北,南与凤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网络经济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解析.docx
- 新时期加强基层央行意识形态工作的思考.docx
- 浅析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docx
- 加快发展农产品物流,提高农业经济效益.docx
- 营改增建筑业税负分析.docx
- 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分析.docx
-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挑战.docx
- 浅析收入再分配之经济法调节.docx
- 浅析利己主义、利他主义与其合理性.docx
- 论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及经济效益.docx
- 玉米纹枯病发病机制及有效防控策略的综合运用.docx
- 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关键指标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docx
- 农业信息化技术在小麦种植田间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及推广措施.docx
- 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高产栽培技术的创新性和实践性探讨.docx
- 寿县沿淮小麦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策略的综合运用.docx
- 探究种植密度在玉米高效增产技术中的影响和科学实践方法.docx
- 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下小麦精细化种植管理技术的创新实践.docx
- 聚焦智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在蔬菜温室大棚中的实践指导.docx
- 玉米种植环节的有效管理和优化水肥一体化的应用效果.docx
- 小麦高产增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科学的病虫害防治手段分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