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跨学科视角下初中生物学中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实践探究——以“眼和视觉”为例
钱子心刘娴
(1.昆明市第八中学长城新城校区云南昆明650231)
(2.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基石,是民族未来的指向标。义务教育承载着我国人才培养的责重山岳,唯有不断革新,才能顺应时世需求,达成教育的终极目标。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目标及内容上较之前出现大量修订。“核心素养为宗旨”占据新课标课程六大理念的第一位,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生物学培养中的重要性。基于新课标的价值取向,生物学教学应该充分挖掘和展示学科本身内涵,并将学科教学与学生生活有机融合,从而推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其中,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本身就具备一定跨学科背景,能够在学生实际学习活动中较好地促进科学探究和跨学科实践,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方面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
同时,新《课标》新增“课程设计重衔接”的课程理念,旨在引导教师从“专一学段”“专一课程”转变为“连续学段”“连续课程”,更加重视教师对学生持续学习“支架”的搭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以下简称“高考”)是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中考”)的导向。近年来高考命题也有“以能力为先、素养导向”的趋势。因此从学业评价的角度,初中生物学教师在学生相应技能的培养上需要下足功夫。此外,跨学科整合也属于“重衔接”的范畴。学会利用跨学科视角解决和回答生物学问题,将多个学科内容和思想串联起来,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有较大的积极影响。此前提下,若在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教师能在一定程度上侧重学生跨学科、实践建模能力的塑造,将有助于激发学生该时期形成的素养转化为其未来创造成长的沃土。
据查证,跨学科视角多集中于高中乃至大学学段,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多集中于数学物理等学科。笔者将从跨学科视角探讨初中生物学融入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以期在新修订的生物学课标引领下探索初中生物教学发展的更多可能性。
前人有言,生物学建模是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在此基础上融入跨学科思维,能使学生结合多种视角深化对知识的加工。从教师建模“教”学生“学”,到学生有建模“能力”学,教师由行为发起者转变为学生为行为发起者,仍然需要广大研究者的探索。换句话说,如何从教师建模学生被动学习到学生建模主动学习,是学生建模能力培养的关键。课堂是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第一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建模能力的主战场。下文以人教版初中生物学“眼和视觉”课堂教学为例,探讨跨学科视角下在初中生物学中学生建模能力的培养。
能够描述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同时是学生概述视觉形成过程的基础。学生对“眼睛和视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但缺乏生物学上的专业认知。同时该学段的学生尚未接触物理中光学相关概念,对类双凸透镜的晶状体的结构及功能存在盲区。基于此背景,教师可提供部分物理模型素材供学生挑选,鼓励学生通过材料探索,感知并构建眼球结构模型,掌握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教师提供解剖工具、牛眼球实物、解剖眼球视频激光笔、双凸透镜、透明胶质果冻等实验器材,学生利用解剖工具和激光笔通过物理模型和实物模型探究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分组合作通过解剖工具观察解剖牛眼球实物,感知眼球不同结构的特点,由结构再激发对其功能的认知。本着以生为本和弱化感官刺激的原则,可同时播放解剖操作视频,方便学生了解感受解剖过程。学生在观察实物时会发现巩膜、角膜的坚韧程度不同,角膜轻薄容易破坏,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形成保护眼睛的意识。学生动手解剖或观看视频后能认识到晶状体是一个类似双凸透镜的结构,而玻璃体体积较大,为透明胶质物。
学生利用激光笔照射模拟晶状体的双凸透镜和模拟玻璃体的透明胶质果冻可直观感知到光线通过这两个结构时的变化,从而得出晶状体和玻璃体能折射光线的生物学知识。通过对眼球不同结构和相应功能的直接认识,能帮助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结构功能观。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物理学“光的折射”相关知识建立了一定认知基础。
视觉形成的过程即为外界光线经过眼球中相关结构后通过晶状体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像,视网膜感光细胞感知物像刺激后将信息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的过程。利用先前已经构建好的眼球结构模型,学生可以自主归纳出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说出视觉形成过程中各部分结构和功能。教师可适当引入部分模型素材,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不同遮光度的遮光板、光具座等供学生使用,引导学生动手制作探究晶状体作用模拟实验的物理模型,为后续“近视及其矫正”的教学做准备。
(1)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眼球结构模型,总结光线进入眼球的路径。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角膜和瞳孔能让光线进入眼球内部,同时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