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生物学探究性课堂
摘要:基于“学习即研究”观点的探究性课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本文以“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教学为例,通过分析文献资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概念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迁移应用,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其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即研究”观点;探究性课堂;科学思维
文章编号:1003-7586(2024)09-0034-04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1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生物学·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第1章第3节的内容。《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本节相应的内容要求是“学生能够举例说明阳光、温度和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生物的种群特征”;对应的学业要求是“分析和解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因素,并应用于相关实践活动中”。
基于此,本课例以2015年新疆博州地区小范围内的蝗虫暴发为主线,围绕“分析影响蝗虫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和生物因素”这一核心问题,从“稳态与平衡观”出发,引导学生分析实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因果关系,构建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概念模型,进而让学生理解外因是通过内因发挥作用的,培养学生宏观的系统思维和微观的逻辑思维。
2教学目标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分析科研资料,总结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培养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内因和外因,构建概念模型,初步形成稳态与平衡观、进化与适应观的生命观念,激发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
(3)依据概念模型提出防治蝗虫的具体措施,并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3教学过程
3.1导入真实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播放“2015年新疆博州小范围蝗灾”视频作为导入,并介绍:蝗灾是新疆博州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主要发生在博河沿岸和部分山坡农田及农牧交界处。蝗虫的生命周期分为产卵期、若虫期和成虫期,雌性蝗虫通常会在坚硬的土壤中产卵,卵随后孵化为若虫。在若虫期,幼虫又被称为跳蝻,其翅膀幼嫩,善于跳跃,但不能迁飞。成虫期其翅膀较坚硬,且具备迁飞能力。蝗虫主要以草本植物为食,当其数量剧增时,将对农业和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还会破坏当地植被,引起土地荒漠化,打破生态平衡。
教师以新疆博州地区小范围的蝗虫暴发作为真实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初步了解蝗虫的生活史,为后续的资料分析及蝗虫治理方案的探讨奠定基础。
3.2分析科研资料,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提供相关文献和新闻资料,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分析并归纳总结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回答相关问题。
3.2.1分析影响蝗虫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
资料一:2015年的3月至4月期间,新疆博州地区的平均气温比往年高1~3℃,6月份的平均气温达到23~27℃,这导致蝗虫提前出土且发育速度加快。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温度下东亚飞蝗的交配行为(见表1)。其中,有效交配率是指产卵次数占交配次数的百分比。
资料二:2015年4-6月,新疆博州地区干旱少雨,导致草原及草场植被相对稀疏。而蝗虫的生存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仅从植物中吸收营养即可维持生存,并且干旱的环境更有利于蝗虫的孵化和跳蝻的发育。因此,大量的蝗虫为进食而进入农田系统,对农田系统造成危害。
资料三:为进一步研究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科研人员研究了光周期对东亚飞蝗卵孵化前期及孵化历期的影响(见图1)。[1]孵化前期是从人工处理日期至孵化出跳蝻所经历的天数,孵化历期是蝗虫虫卵孵化期持续天数。光照时长记为L,黑暗时长记为D。此外,也有科研人员研究了红外光和紫外光照射对蝗虫虫卵孵化速度的影响(见图2)。[2]
资料四:蝗虫产卵地主要是水位下降后的湖滩、河滩以及杂草丛生的地区(土壤较为坚硬)。农田区域的土壤较为疏松,导致蝗虫虫卵的成活率很低。博州山坡草场植被单一,且随该地区的开发扩展,大量的草原以及草场被开垦为农田,导致蝗虫失去了原有的聚居地,开始迁入农田寻求食物和栖息地。
学生展开自主或合作探究,根据资料一分析得出,蝗虫在18℃时无交配现象;21℃时交配次数少,但无产卵;24~30℃时交配次数和产卵次数无显著差异,但有效交配率提高。学生由此总结,温度可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学生根据资料二分析,干旱环境对蝗虫食物和栖息地有影响,并且干旱环境有利于蝗虫孵化及跳蝻发育,说明水分可通过影响蝗虫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影响蝗虫的种群数量。学生根据资料三的图1分析,在光周期为L∶D=0∶24时,蝗虫孵化前期最长;在光周期为L∶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职业技术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docx VIP
- 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文版)-范钦珊-材料力学-第2章.ppt VIP
- 售后服务承诺书范文(精选7篇).docx VIP
- 《AIGC应用实战:写作、绘图、视频制作、直播》课件 第六章 AI视频制作.pptx VIP
- 南充市阆中市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doc VIP
- 中国国家标准 GB 16796-2022安全防范报警设备 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pdf
- 《AIGC应用实战:写作、绘图、视频制作、直播》课件 第五章 Stable Diffusion的使用方法.pptx VIP
- 工程造价结算审计的方法和技巧.docx VIP
- 材料力学课堂教学(中文版)-范钦珊-第1章 基本概念.ppt VIP
- 学生奶采购配送服务方案(技术标).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