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考试题深化对郡国并行制的认识.docx

利用高考试题深化对郡国并行制的认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利用高考试题深化对郡国并行制的认识

高考命题专家刘芃先生认为:“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出时间认真研究往年的试题,往年的试题是精雕细磨的产物,它反映了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学生水平的客观判断。研究这些试题,就如同和试题的制作者对话。”高考真题对一线教学有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高考试题可以深化对历史主干知识的认识,贯通史事之间的联系。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卷第2题(以下简称本题)通过历史情境“秦末楚地的反秦斗争声势最大”,引导学生认识区域文化冲突对汉初国家治理的影响。本题能深化学生对汉初关键性的地方行政制度一一郡国并行制的认识,同时能为学生认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制度举措奠基,起到贯通秦汉之际、西汉初年与汉武帝时期史事的作用。

一、试题分析及教学遐思

(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卷第2题)据史料记载,秦人“畏有司而顺”,楚人“好游侠”“易发怒”。秦末,六国旧地都出现了反秦斗争,其中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这可用于

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B.说明秦楚之间文化冲突无法弥合

C.证明秦朝的制度不适用于楚地D.解释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

材料以秦人“畏有司而顺\与楚人“好游侠”“易发怒”形成对比,进而延伸到秦末楚地的反秦斗争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本题是2024年湖南高考历史卷中难度相对较大的一道题,因为本题实际上考查了一线教学中常见的盲区。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时会将郡国并行制当作西汉初年“无为而治”的表现之一,从而使学生产生郡国并行制与中央集权天生对立的错觉。从历史发展的延续性来看,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其不得已之处。往年的高考试题对这个问题也有所涉及。如2022年广东高考历史卷第2题,通过考查两汉享受“奉朝请\的人员身份的变化,从新的角度认识汉初中央与封国的关系。因此,这两道题在某种程度上都对一线教学分析郡国并行制的实行背景与内容提供了新的视角。

再回到本题,选项A“证实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是较易排除的一个选项。因为依据题干材料提及的“楚地声势最大,反应最为激烈”,无法直接推论楚地反秦斗争反应最为激烈与秦对楚地的统治最为严苛有关,并且没有参照物就无法进行比较,秦对楚地及其他地区统治的严苛程度无法进行比较,因此“最为严苛”一说并不严谨。此外,解决历史选择题需坚持整体性原则,即从题干材料看主旨,而非在细节上纠缠。具体到本题来看,题干材料一共两句话,第一句涉及秦人民风和楚人民风的巨大差异,第二句涉及秦末反秦斗争中楚地的反应最为激烈。因此,学生应当思考以下问题:秦末反秦斗争中楚地的反应最为激烈与秦人和楚人民风上的差异存在什么内在联系?

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解答,学生读至选项D时不免会思考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的原因。教材对郡国并行制主要是从“惩亡秦孤立之败”的角度予以说明的,也就是将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归于没有实行分封制。实际上,本题需要注意到郡国并行制实行的深层原因,以及郡国并行制实行与区域文化冲突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秦人民风与楚人民风的差异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素养。

选项B和选项C具有相似的旨归,都指向秦文化与楚文化的关系问题。针对这两个选项,教师在习题讲评课中不妨设计问题链加以追问。例如,秦文化的代表性制度是什么?汉代是如何对待秦朝的制度的?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后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背后说明了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导学生认识历史的延续与变迁,帮助学生深人思考秦文化与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秦制是否适用于楚地,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制度变革的复杂性,辩证认识郡国并行制的实行背景。

二、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的深层原因

汉初分封诸侯王,实为政治形势所逼。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处于弱势,为了拉拢各方势力,不得不许诺给功臣和宗室分封土地与爵位,比如许诺韩信为楚王,彭越为梁王。不可否认的是,异姓诸侯王为刘邦在楚汉战争中胜出贡献巨大。但是,异姓诸侯王林立的局面让刘邦如坐针毡,甚至让他不敢定都洛阳,而是选择关中之地,以利用其地理优势抵御山东诸侯。在政局稍安后,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于是消灭异姓诸侯王被刘邦提上日程。

按理来说,在武力消灭异姓诸侯王后,其领土本可以实行郡县制。比如,汉五年,临江王“为项羽叛汉”,刘邦遣军击之,废其国为南郡。但奇怪的是,燕王臧荼反叛后,刘邦却转封卢缩为燕王,并且在第二年废楚王韩信后,大封同姓诸侯王。为什么刘邦的地方政策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什么让他放弃了天下为郡县的想法?司马迁认为是因为“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也就是教材所说的“惩亡秦孤立之败”的缘故。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的教训距离汉朝并不遥远。同时,刘邦并没有明确表明过他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看法,但是在大封同姓王后,他预言“汉后五

文档评论(0)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信息技术指导,信息化类标书制作等,有20年相关工作经验。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15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