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课件)(40页)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23.1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教学课件)(40页)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ppt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中国有句俗话:得民心者得天下。在中国历史上,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君主,你能列举几位呢?孟子一生满腹经纶,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现出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这节课,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壹探求孟子的思想贰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的论证方法叁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肆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目标素养

基础知识壹

壹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yú)。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年代。面对这样的一个社会,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壹作品简介记录孟子及弟子言行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所著是儒家重要学术著作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著,对后世散文影响很大文势磅礴,逻辑严密,擅长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道理

壹作者简介人性方面:性善论(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政治方面:主张施仁政、行王道,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提出“与民同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价值观方面:强调舍身取义。孟子的主要思想

壹写作背景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当时,各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诸侯国重视人民的作用;认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之战,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课文翻译贰

贰作者简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fú)/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yù)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贰课文研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比不上的内城外城包围连词表修饰,不译连词表转折,却

贰课文研读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打它,一定有占据天时的地方,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发语词,不译一定占据可是助词表停顿,不译这是因为

贰课文研读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一方还是)弃(城)逃走,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城墙不是表陈述语气,不译护城河泛指武器装备指装备精良粮食放弃离开

贰课文研读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所以使人民定居下来介词表条件,依靠边界疆域巩固国防山河险要震慑锐利

贰课文研读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施行仁政帮助他的人多少到极点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同“叛”,背叛归顺

贰课文研读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凭借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内外亲属都背叛君主施行仁政的君主打仗表肯定语气

贰文言知识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通假字词类活用

贰课文研读一词多义天时不如地利(形容词,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三里之城(名词,内城)城非不高也(名词,城墙)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三里之城,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2****514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