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官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其人事安排、组织结构和整体素养,不仅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整体能力,而且关系到王朝的治乱兴衰。于此,毛泽东同志反观前史,一语道明:“我建议重读一下《资治通鉴》,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惩治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正因如此,中国古代在长期治官、治国的实践探索中,因时制宜,传承创新,形成较为系统的治官思想,制定一系列治官制度,总结出丰富的治官经验。这是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的显著特点。
选官: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人才之进退,关涉吏治之清浊,政治之得失,“治吏得人,则吏无不治”(崇祯《永年县志》卷五)。选好人才,就是从官员来源上确保官员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这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古代求贤若渴、珍视人才的优良传统,既体现在选官理念、选官标准的不断更新和日益多元,也体现在选官方法、选官制度的不断创新和日臻完善。在选官观念和标准上,无论是“门荫特权”还是“唯才是举”,是“以功赏爵”还是“尚智重才”,是“以德为本”还是“德才兼备”,都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独特社会形态、政治生态和治理状态,也正面适应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治官需要、治民需要和治国需要。在选官方法和制度上,历代王朝既因时而行,实行了世官、军功、察举、九品、科举等主导性选官制度;也因需而变,实行了荐举、客卿、吏员、荫叙、捐纳等补充性选官制度;还因变而行,实行了保举、育才、历事、监察等配套性选官制度。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主次各异,并行不悖,交错施用,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体结构和总体格局。在选官实践和经验上,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本”的用人原则,围绕作为人、才和官的道德标准与身份关系,强调只有先做“善人”,才能成为“贤才”,唯有成为“贤才”,才能成为“良吏”。在古人看来,“执事之臣,宜用善人”(《毛诗正义》卷一八),“国无善政,不用善人”(《香草校书》卷一四)。在独尊儒术、崇尚德性的时代,这种“善人”政治成为统治者努力追求的理想治国境界。亦正因如此,历代王朝在选官实践中,把选贤任能与清官廉吏联系起来,把清官廉吏与善人善政联系起来,并形成极具时代特色的选官机制和发人深省的选官经验。诸如:选官是为仕途把关,更是为政治把关,因而古代坚持将选官之权归于中央,形成以君主为核心的选官体系和官僚体制;官员来自社会各界,当然也来自官员内部,因而选官时民间口碑和官员群体内部意见都成为参考标准,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制度选官、官员选官和民众选官的有效结合。毫无疑问,制度选官,贵在执行,重在落实,因而古代出台了连带责任、巡视督查、层级备案等选官配套措施,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取人有道,选官得才,实现了制度性、原则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任官: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任官以职事,关涉吏治之损益,治国之功效,“任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论语注疏》卷一五)。用好人才,就是从官员任职上确保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这是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历代王朝在招贤纳士、择贤选士之时,也重视识人度才、任官置吏,强调“谨任吏之法,严取士之规”(《全宋文》卷四五七),“官才任贤,群善必举”(《三国志》卷一)。在任官理念上,纵然在血缘、地缘、学缘、族缘等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中,从至高君主到普通臣民,皆难以彻底摆脱人情世故等因素对任官用人的纠缠和束缚,但出于“任人以公”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理性考量,诸多政治家依然在突破私情、私怨、私利的任官实践中,总结出识人善任、量才授职、用人以诚、不拘一格、赏善惩恶等一系列传延不绝、古今适用的宝贵任官思想,催生了一系列明君用名臣、贤良佐圣主的经典佳话。在任官类型上,官僚政治的独特等级秩序和权力结构,决定了古代任官的类型、等级、程序、职权、形式等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官而异。或由君主亲任,或由部门授任,或由官员荐任;或初次任官,或复次任官,或多次任官;或定期任官,或临时任官,或特殊任官。在任官用人的实践探索中,各朝代承前启后,除旧革新,逐渐形成拜授、封赠、特简、试用、荐任、改调、补缺、兼任、差遣等一系列形式多样、意蕴丰富的任官类型,产生了数途并举、互为补充的任官功效,有利于识才爱才、聚才用才局面形成。在任官条件上,各王朝皆有一定标准,且总体呈现日益开放、更趋公平的样态,或注重德才政绩,如成绩学识、培养历练、考核结果等,或注重资格资历,如年龄任期、任用回避、履历贡献等。任官条件的具体细化和多元灵活,以更加明确的德、行、能、才条件,进一步提升步入官场的门槛,确保入仕为官者的素养,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官僚制度下,“任贤良以职事”(《春秋左传正义》卷四七)的治官路径,反映了王权政治下,“君子之光,济事任人”(《吕子易说》卷下)的治国模式。其中所蕴含的严慎任官理念、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1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测试卷(共10套).pdf VIP
- 30题计划合同管理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pdf VIP
- 人体穴位大全及穴位按摩保健方法(动画图解).doc VIP
- 标准集合图集S161.pdf VIP
- 漏肩风.ppt VIP
- 朔黄铁路地质选线.ppt VIP
- 2023-2024学年北京西城区十五中高一(上)期中英语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校任务书 .pdf VIP
- 2025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写作实践指导及范文.docx VIP
- JTGT F30-2014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细则.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