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背影》跨学科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5《背影》跨学科教案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背影》跨学科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语文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生能够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蹒跚”“踌躇”等;品味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动词、形容词进行细腻描写的方法,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文中四次“背影”的描写,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够深入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以及文章的主旨;在跨学科学习中,锻炼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促进思维的拓展。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文章中父子之间深沉的情感美,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营造的情境美;引导学生从美术、音乐等不同艺术形式的角度,鉴赏作品所展现的父爱主题,提升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父子亲情的深厚内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重视亲情的优良传统;通过对文章写作背景的了解,体会特定时代下的文化氛围。

(二)跨学科目标

与美术学科融合:引导学生用绘画的形式描绘出自己心目中父亲的背影,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美术表现力;通过对绘画作品的展示和交流,加深对文章中父亲形象的理解。

与音乐学科融合:聆听与父爱相关的音乐作品,如筷子兄弟的《父亲》,让学生从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中感受父爱的深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丰富对文章情感的体验。

与历史学科关联:了解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即20世纪20年代中国社会的状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父子所处的环境,以及父亲形象所承载的时代意义,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父亲的爱子之情,理解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特别是对“背影”的细致描写。

感受文章朴实语言中蕴含的深情,品味语言的表现力。

实现语文与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的有效融合,从多维度理解文章主题。

(二)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对父亲情感的复杂变化,以及这种情感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内涵。

能够将跨学科的学习体验转化为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

引导学生在跨学科活动中,培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主题。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跨学科体验法:开展与美术、音乐、历史等学科相关的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播放音乐《父亲》,同时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些父子相处的温馨图片,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点滴往事,分享感受。

提问导入:父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在作家朱自清的心中,父亲的哪一个瞬间让他难以忘怀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朱自清的经典散文《背影》。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3分钟)

请学生简要介绍自己预习时了解到的作者朱自清的相关信息,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重点强调朱自清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他的散文创作风格。

结合历史学科知识,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背影》写于1925年10月,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动荡变革时期,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受到冲击。作者朱自清的家庭也遭遇了诸多变故,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陷入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父子之间的情感更加深沉和复杂。通过对背景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圈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同时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如“差使(chāishǐ)”“奔丧(bēnsāng)”“狼藉(lángjí)”“簌簌(sùsù)”“蹒跚(pánshān)”“颓唐(tuítáng)”等,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

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结构,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思念父亲,难忘背影。

第二部分(第26段):回忆往事,描写父亲在车站为“我”送别的情景,重点刻画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

第三部分(第7段):别后思念,泪光中再现背影,抒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请学生找出文中四次描写“背影”的句子,思考每次描写“背影”的作用。

第一次:“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开篇点题,引出对父亲背影的回忆,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第二次:“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

文档评论(0)

193****006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