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分析

导读:《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下面是小编共享的精彩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驾驭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见。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实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育学生文言文自学实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尝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加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相识,

教学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相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是诵读。特殊是像《孟子》这样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可通过不同的朗读方式,引导学生美读课文,读出抑扬顿挫的气概和美感。

2.探讨点拨法

3.竞赛法

4.比较法

教具打算

多媒体、录音机、教学磁带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学问,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路,把握说理方法,品尝语言:延长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概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成功的缘由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日,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二,资料助读

1.孟子与《孟子》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我国历史上闻名的思想家、教化家、辩论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见复原“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见“民为贵”君为轻”,称暴君为“一夫”,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故意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见、哲学主见、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万章等合著的。与《论语》、《高校》、《中庸》合称四书。

《孟子》文章一直以雄辩著称。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概磅礴,感情激越,锐不行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欲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怜悯,对别家学说的敌视,对贯彻自己.主见的剧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义正词严。他又擅长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加上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盛气凌人。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斗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谋而合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志向。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留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老师示范背读课文,留意读出文章的气概。

3.学生齐读课文,老师稍作朗读指导。

留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探讨,质疑、解疑。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推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说明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国”“固”,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威天下”:“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寡助之至”:“之”,动词,作“到”讲。

“畔”:“叛”的通假字,背叛。

3.老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学问。

老师

文档评论(0)

182****59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