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后真相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极化治理路径研究
关键词:极化舆情群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方面,高校需要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既要对课堂和课外进行有效管理,也要把控好网下和网上的教育环境,坚决抵御各种错误政治思潮、分裂主义等对高校的不良影响。这一系列工作构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维度与治理要求的关键部分,对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政策层面来看,教育部近年来多次发布文件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2020年4月22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网络育人\要求,强调“建设高校网络文化研究评价中心,推动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评价统计”。《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进一步要求“持续加强中国大学生在线、易班、全国高校思政网等全国性网络思政平台建设”,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在网络舆情研究领域,诸多学者通过研究揭示了“后真相\时代的传播规律:邹金町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舆情演变的分析指出,情感共鸣在信息传播初期具有显著驱动作用,其研究强调碎片化信息与情绪共振易引发舆情快速极化;钟少兰则关注认知偏差对信息判断的影响,提出个人信念在信息可信度评估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事实核查的权重相对较低[3]。这些研究共同表明,情感驱动与认知偏差在网络舆情极化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构成潜在威胁。
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高频使用者,其网络行为直接影响到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深入探究大学生网络舆情极化现象,剖析其成因、特征、影响以及相应引导机制,不仅是高校思政工作的迫切需要,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环节[4本文将从“后真相\视角出发,剖析该现象,以期为高校应对网络舆情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助力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舆情观。
一、“后真相”视角下大学生网络舆情极化成因
(一)“后真相”内涵、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后真相\的本质是认知权威的结构性消解。从哲学层面看,“后真相”打破传统真理观的绝对权威;西方哲学曾追求如柏拉图传统理念般永恒不变的真理,而在“后真相\视角下,真相不再静态单一。真相并非绝对客观,而是个体基于经验的阐释,这种哲学命题在数字时代被技术赋权为情感驱动的传播逻辑,个体基于自身经历与价值观构建不同的真相版本,主观化真理观映射到大学生群体中,使其在网络與情中过度依赖情感共鸣而非事实核查。
对大学生而言,“后真相\的主观化、情绪化特质冲击其尚在形成的价值观体系。认知上,大学生易受网络不实信息影响,陷入认知误区,难以运用批判性思维甄别信息。价值判断上,过度的情感叙事可能模糊大学生的道德界限,使其面对复杂的社会议题时,仅凭情绪而非理性抉择。5但辩证地看,“后真相\也带来机遇,可促使大学生群体在信息混沌中磨炼理性思辨的能力,探究多元观点的深层逻辑,找寻契合时代的个人信仰。
(二)数字时代大学生网络舆情极化的独特成因
1.信息传播模式变革加速舆情极化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50亿人,占网民整体的95.5%,其碎片化的传播特性加剧了大学生的信息筛查难度,进一步催生出极化现象。例如,在某校园文化活动线上讨论中,部分学生因提前曝光的活动预告不完整,对活动形式、内容进行评判,从而在社交平台上迅速分成不同阵营,或支持或反对该活动,引发参与者基于片段化信息形成对立观点,出现“观点先行、事实滞后”的极化现象。
2.媒介素养不足加剧舆情失真
在信息未经核实的传播场景中,素养薄弱的学生更易受情感驱动传播某些内容,典型表现为校园公共事件中,谣言因群体情绪共振快速扩散;又由于部分学生媒介素养不足,无法辨别信息真伪,仅凭情感共鸣大量转发评论,不实消息迅速扩散,舆情快速极化,对事件处理造成干扰。这种技术赋权下的认知偏差,本质上是数字时代信息过载与认知能力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其背后折射出高校教育中媒介素养课程设置的系统性缺失。
3.算法推荐机制强化群体对立
算法构建的“用户行为一兴趣标签一内容推送”的闭环反馈机制显著影响大学生群体认知结构。以小红书等为代表的平台运用兴趣标签系统,持续推送同质化内容,形成“回音壁效应”一用户在与算法系统的持续交互中,逐步强化既有立场并排斥异质信息。这种技术机制在高校舆情事件中产生双重极化效应:对内通过“信息共振一情感共鸣一行为协同\的强化链,使群体内部达成认知共识;对外则因算法驱动的“群体画像”形成传播壁垒,导致跨圈层对话失效。如在某高校线上学术讲座报名期间,算法向不同兴趣偏好的学生推送不同主题的宣传信息,对于关注“自然科学\领域的学生,系统持续推送以创新成果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中华兵法大典 《百战奇略》.pdf
- JT-T-971-2015沥青加铺层用聚合物改性沥青抗裂贴.docx VIP
- Sharp夏普数码复合机用户使用手册 BP-C2021X C2021R C2521R(20).pdf
- 宝峰UV5R对讲机说明书(打印版).docx VIP
- 钢柱、钢梁、钢结构制作安装.pdf VIP
- xx售楼中心、样板间、会所物业服务方案.doc VIP
- 2025年贵州贵阳乌当富民村镇银行招聘客户经理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docx
- 2025年初级钳工试题及答案钳工试题(含答案).docx VIP
- 一张奖状的动力(1).doc
- 框架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