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村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调查——以通辽市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docx

多民族村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调查——以通辽市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多民族村落民族文化融合现象调查——以通辽市金宝屯镇两家子村为例

包美丽,卓拉,白力嘎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81)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等伟大精神。我国自古以来是多民族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如今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多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便是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写照。尤其是多民族村落通过语言、通婚、经济交往,最终形成了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格局。

本文以两家子村为田野调查地点,分析多民族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现象,探讨多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多元动力。总结地域文化中具有普遍性的文化经验,从文化事象中提取现实借鉴。这对构建多民族和谐村落及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两家子村位于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南10公里处,203国道两侧,位于美丽富饶的西辽河北岸,它南至双胜镇丰富村,北至车勒村,东至铁建村,西与毛家村相邻,分别由两家子组、小蒿子组和岗岗组3个民族小组组成。两家子组,于清雍正年间建屯。原先有王氏和李氏二户居住,因而成屯以后命名为“两家子”。1958年成立生产队,1984年改称“嘎查”。该组由蒙、汉、朝鲜3个民族组成。小蒿子也称为“巴嘎呼萨”。巴嘎呼萨是蒙古语,意为“小胡子”,当时有尚长须的兄弟二人居住此地,后演化为小蒿子。它于清雍正年间建屯,1958年建立小蒿子生产队,1984年改称“嘎查”。岗岗组,“岗岗”是蒙古语,是“缸形深坑之意,因该组北侧有两个缸形大坑而命名。岗岗组在清康熙年间建屯,1958年属于巴嘎呼萨(小蒿子)生产队,1984年,体制改革划出并成立岗岗村民委员会至今。2006年开始镇嘎查村合并期间,小蒿子嘎查村与岗岗村并入两家子村,现统称“两家子村”。根据实地调查获悉,目前,两家子村共有户籍人口640户、1661口人,常住人口448户,1490口人。两家子村逐渐形成了朝鲜族、汉族、蒙古族、满族等多个民族成分组成的村落。其占比分别为:汉族20.7%、蒙古族64.0%、朝鲜族15.0%,满族0.3%。

构建和谐的多民族村落要将巩固和发展多民族文化融合作为加强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点,并以此为基础积极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不同人群、不同地区的文化,点点滴滴,润物无声,渗入平凡生活的每一个缝隙,充满自然状况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总是发生在不经意间,嵌入草根里,植入土壤中[1]。有学者提出“交融是交往交流落实到文化层面的成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2]。换言之,文化交融是多民族交融的体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前提。依托交往交流开展的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民族交融的直观体现,这种交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3]。

两家子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村庄,包括汉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不同民族。在这个村庄里,各民族之间语言、饮食、生计方式及文化习俗在日常生活中融合现象非常显著。

马戎曾提出:“语言是各族群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的交流与融合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关于语言使用的调查是研究族群关系的一个最基本的研究专题。”语言是搭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也是促进各民族交往的推动力量。多民族区域族际语言使用情况可以反映民族交往交流的现实状态及民族关系的走向[4]。“语言”是群体认同的媒介,也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工具。

两家子村是汉族、蒙古族、朝鲜族三民族聚居的村落,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也相应地造成了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在各民族的交流交往交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语言的接触与交融,在村落日常交往交流中,形成了以汉语为主体,蒙古语、朝鲜语并存的语言体系。

两家子村村民的语言使用情况具有双语或多语现象普遍性的特点,调查组通过田野资料将两家子村的语言使用情况大致分为3个年龄段。一是普遍年龄在65岁以上,为人祖父母的老年人群体。这类人群大多使用本民族的传统语言文字,也是民族特有文化特征更为鲜明的群体。他们在家庭内部交流时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其社交圈也多以本民族为主,而在整个村落社会体系结构中,大部分少数民族老人在处理村部日常事务、商品交换或村部大型活动中具有一定的汉语沟通能力。据了解,蒙古族和朝鲜族人也曾担任过两家子村的村干部,且并无明显的沟通障碍。二是普遍年龄在40—60岁,为人父母的中年人群体。他们无论在家庭内部还是在村内交往中主要使用汉语,但少数民族人口仍可以流利地使用本民族的语言。相比老一辈,中年人群汉语使用率变高,一方面是适应村落生产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这一类群体也是族际通婚的主要群体,少数民族与汉族

文档评论(0)

std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