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docxVIP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docx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三首》教学反思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作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经典边塞诗,是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古诗三首”的开篇之作。这首诗以“秦时明月汉时关”的苍茫起笔,用“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承转,最终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情收尾,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沧桑感,又饱含着诗人对边疆安宁的渴望与家国情怀。在实际教学中,我围绕“识字写字扎实落地、诗意理解深入浅出、情感体悟层层递进”的目标展开教学,过程中有亮点也有不足,现结合课堂实践进行深入反思。

一、教学亮点:情境引路,让古诗“活”起来

(一)情境导入,搭建时空桥梁

古诗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拉近学生与古代诗歌的距离。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边塞”情境,我在导入环节播放了精心剪辑的边塞风光视频:镜头从蜿蜒的长城烽火台缓缓推远,展现大漠孤烟、落日长河的壮阔景象,背景音乐选用苍凉的胡笳与鼓点声。视频结束后,我提问:“视频里的画面让你想到了什么?这些地方在古代为什么总是充满故事?”学生纷纷回答“长城”“边关”“打仗的地方”,自然引出“边塞”的概念。随后我补充:“古代的边塞常年战乱,战士们在这里守卫国家,诗人也用笔墨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走进王昌龄笔下的边塞——《出塞》。”这一环节通过视觉与听觉的双重刺激,成功营造了边塞的苍茫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理解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

(二)分层诵读,以读促悟见实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教学尤其注重诵读的作用。我设计了“初读正音—再读悟情—精读入境”的分层诵读环节,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与情感。初读时,我先范读,强调“塞(sài)”“秦(qín)”“征(zhēng)”等字的读音,并标注节奏划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读环节,我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的形式,让学生在互动中调整节奏,体会诗歌的停顿与韵律。精读时,我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想象画面:“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这轮明月见证了多少朝代的边关故事?”学生在朗读中逐渐从“读准”过渡到“读懂”,再到“读悟”,对诗歌的情感基调有了初步把握。

(三)识字写字,夯实语文基础

四年级学生正处于生字学习的关键阶段,识字写字是古诗教学的重要任务。针对“塞、秦、征、将”等生字,我采用“字理分析+结构讲解+示范书写”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讲解“塞”字时,我先展示其小篆字形,告诉学生“塞”本义是“边界险要之处”,与诗歌主题“边塞”相呼应;再分析其上下结构,强调宝盖头要写宽,下方“土”字最后一横变提,笔画要紧凑;最后在黑板上示范书写,边写边提醒笔顺。学生在练习本上临摹后,我选取典型作业进行展示点评,重点纠正结构松散、笔顺错误等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生字的写法,还理解了字义与诗歌内容的关联,实现了“识字与解意”的融合。

二、教学不足:细节疏漏,理解深度待提升

(一)“互文”手法讲解浮于表面

“秦时明月汉时关”是诗歌的开篇名句,其中“互文”手法的理解是把握诗句内涵的关键。教学中,我仅结合注释解释“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未深入讲解互文的特点——“上下句意思相互交错、补充”。课后发现,多数学生虽能说出诗句大意,但对“为什么不直接说‘秦汉明月秦汉关’”“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等问题理解模糊。这是因为我没有提供其他互文例句进行对比,学生缺乏对这一艺术手法的直观认知。例如,若能引入《木兰诗》中“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例句,让学生发现“不是只在东市买骏马,而是在各个集市采购装备”,就能更清晰地理解互文“交错补充”的特点,进而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中“明月与边关跨越秦汉两朝,暗示边塞历史悠久、战事连绵”的深层含义。

(二)情感体悟缺乏生活联结

诗歌的“家国情怀”是《出塞》的核心情感,但教学中我对这一情感的挖掘不够深入。在分析“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时,我仅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希望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守卫边疆,不让敌人入侵”,却未将“家国情怀”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课后访谈发现,学生虽能说出“诗人热爱国家”,但对“什么是家国情怀”“生活中哪些人在践行家国情怀”等问题缺乏具体认知。这是因为我没有结合学生熟悉的事例进行拓展,比如未提及边防战士守卫边疆、消防员冲锋救火等现实中的“当代飞将”,导致学生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停留在文字层面,未能产生情感共鸣。

(三)边塞诗风格总结不够直观

《出塞》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其“雄浑苍凉”的风格特点是学生需要初步感知的。教学中,我在课堂小结时直接告诉学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5年07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