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在古文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docxVIP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在古文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在古文教学各环节中的渗透

摘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编的古文大多是古代文学作品的精华,其中蕴含着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素材。在古文阅读教学时,可以活用教

材资源,深入解读文本,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味文本的思想内涵,并适当进行课外拓展迁移,不失时机且行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经典的同时,感知、了解并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关键词:中华传统美德《送东阳马生序》教学环节渗透

引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素来以“礼仪之邦”著

称于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互联网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下,青少年对中华传统美德的认知渐少、传统美德观念淡薄,对其内容掌握程度不高,继承和发扬状况更是一般。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落实“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编排做到“整体规

划,有机渗透”,所选编的古文大多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其中蕴含着进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的丰富素材。如何在学生学习古代经典的同时,对他们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渗透呢?笔者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

序》一课进行的教学尝试为例来谈一谈。

一、课前预习—知人论世,感知传统美德

古文所写人和事,离学生生活较远,主题又与写作背景、作者生平经历关系密切。在课前预习时,学生通过搜集查找相关的资料,对作者生平、写作缘由、文章的主题能有了一定的了解。课前预习——知人论世,帮助学生提升搜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也或多或少让学生从人物的经历中受到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染。

在设置《送东阳马生序》课前预习任务时,笔者让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

解宋濂其人及其作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知:宋濂家境贫寒,但一生好学“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宋濂从青年时代就开始藏书,书楼名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等信

息。

还未学文,学生就可以从作者生平经历中感知自强不息、勤学好学、坚持不懈的精神,并从中得到感染与启发,在知人论世中感知中华传统美德。

二、新课导入——故事激趣,了解传统美德

好的课堂导入,能快速地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上课伊始,谈话引出历史名人以勤奋为基石铺就成功之路的故事:“苏秦

以锥刺骨,发愤不已;路温舒取水中蒲叶,抄录《尚书》;朱买臣、李密负薪挂角,且行且读;车胤孙康囊萤映雪,苦学不辍;祖狄呕心沥血,夜半闻鸡起

舞;周恩来披肝沥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名人的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还能让他们了解“勤”这一传统美德,更让他们懂得“勤”不仅是立身之本,还是走向成功地基石。

三、课文感知——抓住“情节”,融入传统美德

文章中那些“事为人为,人因事显”的生动故事,往往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件,便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契机和切入点。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开篇提出“嗜学”,作者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表达了求知的渴望和决心。在感知内容,理清思路的基础上,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作者写学习艰苦条件的关键词或句

子。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余则缊袍敝衣处期其

间”……

学生速度课文,不难找到这些语句。这些语句字数虽少,却能引发学生联想,他们仿佛看到了作者在天寒地冻之时,借书抄录的艰辛;求学路上,风餐露宿的辛酸;家贫嗜学,乐以忘忧的知足……抓住这些“情节”,学生对作者无

书、无师、求学艰难、生活艰辛的相关经历有了深刻地体会,与此同时作者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也如春风化雨般悄悄地融入学生心中。

四、课文研读,关注“细节”,品味传统美德

好的文章往往“于细微处见真情”,好的细节描写往往用极精简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值得读者欣赏评价。《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有一些让人忽略的“细节”,恰恰是渗透中华传统美德值得关注的有利条件。

如写得书之难时,“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一句写出作者“(每次)抄完书后,就跑着送还,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的常态。句子中的“走”意思是“跑”。一个“走”字,学生便可品读出宋濂按时还书的匆忙,守时守信的真诚,还能读出了宋濂珍惜时间的可贵品质。做人诚信,坚守信约、珍惜时间等中华传统美德,仅一个“走”字就值得学生深入品味。

又如,写从师之艰时,作者写道“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

焉”

文档评论(0)

文心教育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付费阅读后,再购买,只需补差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