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语文面试试题及解答
一、结构化问答(5分钟)
问题1:在讲授苏轼《赤壁赋》时,有学生突然质疑:“文中说‘物与我皆无尽也’,但现实中生命有限、得失无常,苏轼这种‘超然’是不是自我安慰?”面对学生的质疑,你会如何回应?
解答:首先,我会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这是深度思考的体现。接着,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与创作背景展开探究。第一步,回顾《赤壁赋》的写作背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失意、人生困厄。此时提出“物与我皆无尽”,并非回避现实,而是通过“变与不变”的辩证思考(“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在有限中寻找永恒的精神支点。第二步,联系苏轼其他作品佐证,如《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豁达,说明这种“超然”是经历苦难后的智慧,是对生命本真的接纳,而非消极逃避。第三步,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讨论:当面对挫折时,是否也需要类似的“精神突围”?最后总结:经典的价值在于提供思考的维度,苏轼的“超然”不是答案,而是启发我们如何与生活和解。
问题2:在组织《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探究”小组讨论时,有小组偏离主题,讨论起“宝黛爱情现代版”的剧情改编,课堂出现哄笑。你会如何处理?
解答:首先,用温和的方式引导注意力,如微笑着说:“看来大家对《红楼梦》的现代演绎很有兴趣,不过我们先完成今天的‘判词密码’任务,课后可以专门开个‘经典与现代’讨论会,怎么样?”接着,走到该小组旁边,轻声询问他们讨论的“改编灵感”是否与判词中的人物命运有关,自然将话题拉回:“比如黛玉的判词‘玉带林中挂’暗示她的悲剧结局,你们改编时是否考虑保留这种命运的必然性?”以此将“偏离”转化为“延伸”。然后,在全班重申讨论目标:“判词是人物命运的‘预言书’,我们需要通过关键词(如‘可叹停机德’的‘停机德’指代宝钗的封建妇德)、意象(如‘金簪雪里埋’的‘雪’谐音‘薛’)、情感倾向(‘堪怜咏絮才’的惋惜)来破译作者的创作意图。”最后,在小组汇报环节,邀请该小组分享“判词与改编关联”的思考,既保护参与热情,又确保教学目标落实。
二、试讲(10分钟)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鲁迅)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关键语句的细读(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体会鲁迅“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刘和珍事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从“记念”到“愤怒”再到“希望”),培养逻辑思辨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真的猛士”的精神内涵,理解悲剧美学中“抗争”的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三一八惨案”背景,体会鲁迅“立人”思想在民族精神建构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作者复杂情感(哀痛、愤怒、激励)的表达层次。
-难点:理解“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背后的批判与唤醒意图。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新闻”与“旧闻”的碰撞
展示两则材料:①2023年某高校学生为环保事业请愿被误解的新闻报道;②1926年《京报》对“三一八惨案”的记载(“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等中弹身亡”)。提问:“当青年为理想发声却遭遇暴力,不同时代的记录者会如何书写?”引出鲁迅《记念刘和珍君》——“这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的血泪记录。
环节二:初读感知——梳理“记念”的脉络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完成表格填空(见下表),梳理作者写作缘起与情感线索。
|段落|核心内容|情感关键词|
||-||
|1-2|为何要写这篇文章(“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警惕遗忘|
|3-4|回忆刘和珍形象,叙述惨案经过|哀痛·愤怒|
|5-6|分析惨案意义(“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批判·反思|
|7|总结“记念”的价值(“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唤醒·希望|
教师点拨:鲁迅的“记念”不是简单的悼念,而是“反抗遗忘的战斗”——当“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他要用文字刺破“庸人”的麻木。
环节三:精读探究——“真的猛士”的精神密码
1.品形象:学生圈画文中描写刘和珍的语句(“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小组讨论:“‘微笑’与‘泣下’是否矛盾?”明确:“微笑”是温和的生命状态,“泣下”是对责任的担当,二者统一于“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板书)。
2.析语言:聚焦“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提问:“两个‘沉默’重复是否冗余?‘爆发’与‘灭亡’的对比有何深意?”引导学生从修辞(反复、对比)、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练习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面试(结构化面试环节)真题及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冲刺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典试题及答案汇总.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综合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精选试题及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面试体育与健康试题与参考答案.docx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高级中学面试体育与健康试题与参考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