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学案设计.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木兰诗》教学学案设计

篇1:《木兰诗》教学学案设计

《木兰诗》教学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学问与力量:朗读全诗,培育朗读理解力量;背诵全诗。整体把握,理清脉络,分析木兰形象,体会文中详略处理的高妙。

2.过程与方法:了解《乐府诗集》,把握诗中重点实词的意思及乐府诗的特点。学习互文的修辞方法。了解叙事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法指导:

朗读,吟诵,品析,感悟。

整体感知: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被历代传诵,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诗中叙述了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而后返回家乡的故事,刻画了一位忠孝、英勇机灵、刚毅、爱国、不贪慕荣华富贵的少女形象。

《木兰诗》又称《木兰辞》。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编的诗歌总集,记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共一百卷,对文学史和音乐史的讨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鞍鞯()辔头()机杼()策勋()金柝()

赏赐()戎机()军帖()可汗()

2.解释下列词:

机杼军帖鞍鞯

辔头戎机胡骑

策勋朔郭

3.常识填空:

《木兰诗》朝编的《》。

学问巩固:中学语文在线(.)

一、按原文填空:

1.,唯闻女叹息。

2.,可汗大点兵。

3.谢姆兰英姿强健,奔赴战场的句子:,。

4.写木兰预备出征的句子:,,

5.互文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

1.文章的情节?

2.木兰的形象?

3.文章详略的支配?

三、拓展延长:

1.在你的记忆中,你还知道哪几位爱国女英雄的事迹?请列举出来。

2.在这首诗中找出几组对偶句,在本诗外找出几组互文修辞句,积累在笔记本上。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做《同步解析与测评》。

篇2:《木兰诗》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鉴于同学的鉴赏水平,对于诗歌的写作手法不宜深究;时代背景略知即可;重点是理解人物形象,读背诗歌。

教学方法:问题法为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内容,理解叙事的详略,体会诗歌对我国古代女英雄的赞美。

2.初步了解乐府民歌的特点,以及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简介作品。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名篇。它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首乐府民歌,这首叙事诗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的过程中,后代文人作了加工润色,但基本上保留了易诵易记的特色。

二、依据预习回答问题(出示小黑板)。

1.A木兰之歌B木兰出征C木兰从军

由此你认为本诗重在表现人还是表现事?

(板书:人——女人——少女——少女英雄)

2.文中那些文字表现了木兰的少女特点?哪些文字表现了她是一位女英雄?哪些是正面写她的?哪些是侧面写她的?(板书:诗歌内容)

3.你认为诗中哪些语言体现了本诗是北朝乐府民歌?

4.指两名同学一个读加点字的音,一个写。(见“阅读提示”。)

三.领读两遍课文,同学自渎一遍,然后明确:

1.“唧唧”解释说是“虫叫声”,大家说可能是什么虫叫的?(蟋蟀)这种虫叫声表明白什么季节?(蟋蟀古人叫它“促织”,意思是天气开头冷了,它督促人们快点织布做寒衣,在这种状况下“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更加突出了事体的重大。)下文哪一句诗与这里照应?(朔气传金柝)

2.“问女”四句看似赘文,实则细腻地表现了木兰当时心事重重的样子。“昨夜”如换成“昨日”,意思有什么变化?木兰是在什么状况下从军的?“从今”二字表达了她的什么心情?

3.“十二卷”与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都怎样理解?

4.东南西北各句排比互文,怎样解释?

5.“旦”、“暮”二字表明白什么?“不闻”、“但闻”句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心情?

6.第四段六句以极其凝练和谐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木兰从离家出征到凯旋回朝的全过程。为什么这部分不做大肆渲染?(由于这里不是重点)

7.诗里是怎样描述战后人们对木兰的热忱?木兰的表现怎样?

8.“问所欲”可否换成“问所需”?“愿”为什么不说“欲”?“千里足”是什么修辞?(借代)“儿”为什么不说“女”?

9.“相扶将”说的谁扶谁?

10.第七段以兔为喻,赞美

文档评论(0)

fdfdso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00020006000001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