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亲子秋游活动实施方案
作为深耕儿童教育活动策划五年的从业者,我始终相信:最好的亲子教育不在课堂教案里,而在并肩踩过的落叶上、一起观察的蚂蚁洞里、共同完成的手作中。正值秋意渐浓时,我们策划这场以”自然作伴·亲子同成长”为主题的亲子秋游活动,希望用最本真的自然场景,为家长和孩子创造放下电子设备、专注彼此的三小时。以下是具体实施方案:
一、活动背景与目标
(一)活动背景
据2023年《城市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显示,78%的职场父母每日有效陪伴时长不足1.5小时,其中43%的陪伴伴随”看手机”行为。我们在前期家长问卷中也收集到类似反馈:“想陪孩子但不知道玩什么”“孩子总说我敷衍”。而秋日的自然恰好是最好的”破冰工具”——飘落的银杏叶、成熟的野果、迁徙的雁群,都能成为亲子对话的天然话题。基于此,我们希望通过一场有设计感的秋游活动,让亲子互动从”形式陪伴”升级为”情感共鸣”。
(二)核心目标
情感目标:打破日常沟通壁垒,让家长观察到孩子在自然中的独特视角,让孩子感受到父母专注的陪伴;
认知目标:通过自然探索任务,帮助孩子认识5-8种秋季特有的动植物,了解”落叶归根”“果实成熟”等自然规律;
能力目标:在合作完成任务过程中,培养亲子分工协作能力(如一个找材料、一个记录)、问题解决能力(如共同识别未知植物);
记忆目标:创造专属亲子记忆点(如共同完成的树叶画、合影时的”独家暗号”),让家长和孩子在未来谈及秋天时,能想起这场有笑声、有发现的秋游。
二、活动基本信息
(一)时间与地点
时间:XX月中旬(具体选连续晴好的周末,避开节假日人流高峰),上午9:00-12:30(避开正午高温,兼顾孩子体力);
地点:经3轮实地考察选定XX生态农场(距市区40分钟车程)。选择理由:①场地封闭安全,设有2名专职安保;②包含草坪区(活动主场地)、采摘园(可体验挖红薯)、科普长廊(展示本地秋植图谱);③配套母婴室、休息凉亭等设施;④周边无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植被覆盖率超70%。
(二)参与对象
招募范围:幼儿园大班至小学三年级亲子家庭(该年龄段孩子已有一定自主能力,又未完全进入”独立期”,亲子互动意愿高);
人数限制:50组家庭(按每组1大1小计算,总人数100人以内,避免场地拥挤);
招募方式:通过合作幼儿园、社区公众号发布招募信息,设置”家庭互动小问卷”(如”孩子最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秋日活动”)作为筛选条件,优先选择平时陪伴时间较少的家庭。
三、活动流程设计(9:00-12:30)
(一)暖场签到:仪式感开启(9:00-9:30)
签到区设置”秋日信箱”背景板(用干花、松果、枫叶装饰),家长带孩子领取定制任务卡(卡面印有”亲子观察日记”“合作小任务”等板块)和活动徽章(树叶形状,可贴在衣服上)。工作人员引导家庭在背景板前合影(提供枫叶道具),并提示:“这张照片我们会做成电子相册,活动结束后发给大家,记得等会和孩子说说’今天最想记录的瞬间’。”
设计巧思:任务卡不仅是活动指南,更是亲子共同完成的”成长档案”,后续可作为家庭纪念保存;徽章能增强孩子的参与归属感。
(二)亲子游戏:激活互动(9:30-10:15)
设计2个需要肢体配合、规则简单的游戏:
“叶子接力赛”:每5组家庭为一队,家长和孩子手拉手,用小竹篮传递从场地捡的梧桐叶(需保持叶子不落地),最先完成10片传递的队伍获胜;
“秋天的声音”:家长蒙眼,孩子牵着家长的手在指定区域(铺有落叶、稻草、塑料瓶的混合地面)行走,孩子描述:“现在你踩的是软软的…沙沙响的…”,家长猜出材质后交换角色。
设计逻辑:第一个游戏通过协作竞争拉近距离,第二个游戏通过”盲行”让家长从”主导者”变为”依赖者”,体验孩子视角。去年类似活动中,有位爸爸在盲行时感慨:“原来孩子平时被我牵着走,要这么仔细描述周围,真不容易。”
(三)自然探索:深度观察(10:15-11:15)
将家庭分为10组(每组5个家庭),每组配备1名自然导师(由植物学爱好者或有经验的幼师担任),带领完成”秋日观察包”任务:
基础任务:用任务卡记录3种不同形状的树叶(画轮廓+标注颜色)、找到1种成熟的野果(如野山楂)并触摸描述质感;
挑战任务:合作搭建”微型生态屋”(用树枝、落叶、泥土在树底下搭建,可放入捡到的小蜗牛);
趣味任务:用方言或家庭暗号给观察到的植物起”昵称”(如”卷边黄蝴蝶”“圆滚滚红果”)。
细节说明:自然导师会适时引导,比如看到孩子只捡漂亮叶子时提问:“那片破了洞的叶子,会不会是小虫子的家?”;发现家长急于”教”孩子时提醒:“不妨先听听孩子怎么说,他可能有更有趣的发现。”
(四)野餐时光:共享美食(11:15-11:45)
家庭自带简餐(建议准备便于分享的食物,如饭团、水果拼盘),在草坪指定区域铺野餐垫。工作人员播放轻缓的秋日民谣(如《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