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从《五号屠场》看荒诞叙事下的战争与人性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与目的
《五号屠场》作为美国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自1969年发表以来,便在文学界引发了广泛而深刻的讨论。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内涵,成为美国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冯内古特的个人经历对《五号屠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出生于1922年,成长于美国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创伤,以及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冲击,都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冯内古特亲身参与战争,作为美国第106步兵师的一名普通士兵,奔赴欧洲战场。1944年12月,他在著名的保吉战役中不幸被德军俘虏,随后被关押在德国城市德累斯顿服劳役。1945年2月13至14日,英美空军对不设防的德累斯顿实施了毁灭性的地毯式轰炸,整座城市瞬间化为废墟,13.5万人葬身火海。冯内古特因被关押在一家屠宰场的地窖中,侥幸逃过这场劫难,成为7名幸存的美军战俘之一。这段残酷的战争经历,成为他创作《五号屠场》的重要素材,也深刻影响了他对战争、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思考。
小说以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的独特经历为主线,通过他在不同时空之间的穿梭旅行,生动地再现了二战期间“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一惨绝人寰的历史事件,以及战后美国社会的现实状况。毕利在战争中历经磨难,被德军俘虏后关押在五号屠场,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这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无法愈合的创伤。战后,他虽回到美国,但战争的阴影始终如影随形,他时常陷入幻觉,仿佛被外星生物绑架到特拉法玛多星球,在那里他对时间和生命有了全新的认知。这种现实与幻想交织、过去与未来错乱的叙事方式,使小说充满了荒诞色彩。
《五号屠场》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国内外众多文学批评家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如从反战主题出发,分析小说如何深刻揭露战争的残酷性和非人道,批判战争对人类文明的破坏;从黑色幽默的艺术风格入手,探讨冯内古特如何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表达严肃沉重的主题,使读者在笑声中感受到无尽的悲凉;从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着眼,研究小说中碎片化的情节、非线性的叙事结构以及元小说等元素的运用,揭示其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挑战和创新。然而,尽管已有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五号屠场》中荒诞性的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仍有待加强。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五号屠场》中的荒诞性,通过对小说的文本分析,从多个角度探讨荒诞性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小说中荒诞情节、人物形象和语言表达的分析,展现冯内古特如何运用荒诞手法来反映战争的残酷和人类生存的困境,以及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另一方面,探讨荒诞性在小说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分析它如何引发读者对战争、人性、生命等问题的深刻思考,以及如何增强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通过本研究,期望能为《五号屠场》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进一步丰富对这部经典作品的理解和认识。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69年《五号屠场》问世以来,这部作品便引发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其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国外,学者们较早对《五号屠场》进行研究。最初,不少学者聚焦于小说的反战主题。像美国学者詹姆斯?M?基思在其研究中指出,小说通过对德累斯顿大轰炸这一残酷战争事件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战争的非人道性和毁灭性,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生命、文明以及个体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有力地表达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反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文学批评家们开始关注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例如,学者伊哈布?哈桑高度评价了小说中后现代主义元素的运用,认为冯内古特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采用碎片化、非线性的叙事方式,模糊了现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构之间的界限,这种创新的叙事手法是对传统文学范式的大胆挑战,为后现代文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还有学者从黑色幽默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桑德拉?斯密斯在《黑色幽默小说中的艺术与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到,《五号屠场》运用黑色幽默,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荒诞不经的情节来表现战争的恐怖和人类生存的困境,使读者在欢笑与泪水中感受到深深的悲哀和无奈,这种独特的幽默风格成为小说的一大艺术特色。在人物形象研究方面,学者们对主人公毕利?皮尔格里姆给予了特别关注。如彼得?J?里德在《库尔特?冯内古特小说中的人物与主题》中指出,毕利这一人物形象是战争受害者的典型代表,他在战争中的种种遭遇以及战后所患的精神分裂症,生动地体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扭曲和摧残,反映出个体在战争和荒诞世界中的无助与迷茫。
在国内,对《五号屠场》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早期的研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从SY有限公司成长轨迹探寻融资策略的优化与创新.docx
- 从“二拍”窥探古代汉语存在句与存在结构的奥秘.docx
- 从“他者”视角透视沃格尔戏剧的多元内涵与社会映照.docx
- 从“做中学”: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创新与实践.docx
- 从“共同所有”到“按份共有”:温州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docx
- 从“文”到“人”:生命化语文阅读教学的深度审视与创新构想.docx
- 从“文革”美术符号剖析其本质内涵与传承脉络.docx
- 从“某保险公司诉袁某等案”析保险纠纷的法律审视与启示.docx
- 从“校”字看古今教育的传承与变迁.docx
- 从“气化”与“原子”看庄子与伊壁鸠鲁生死观之异同及现代启示.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