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七夕》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白居易《七夕》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居易《七夕》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七夕

唐?白居易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

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

二、词句注释

烟霄微月澹长空

烟霄:“烟”指轻薄的云气,“霄”指高空,合指“云雾缭绕的夜空”——唐代洛阳七夕夜多微风轻云,月藏云中,不似中秋月皎洁,“烟霄”精准勾勒出七夕夜空的朦胧感,为“秋期”铺垫静谧氛围。

微月:“微”非“微小”,而是“淡远、隐约”,指月亮被云气笼罩,只显淡淡清辉(如王维“月出惊山鸟”的“月”是皎洁明月,此诗“微月”更显含蓄)。

澹长空:“澹”(dàn)形容夜空“清淡、开阔”,不似夏夜的浓黑,也不似冬夜的凛冽,秋夜的“澹”恰与“万古同”的永恒感呼应,让夜空从“具象场景”升华为“永恒载体”。

银汉秋期万古同

银汉:即银河,唐代文人多以“银汉”代指牛郎织女相隔的“天河”(如杜甫“牵牛织女遥相望”),非单纯写星空,而是藏“传说背景”——七夕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会的“秋期”,银汉是他们相见的阻碍与见证。

秋期:特指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因处于秋季初旬,且是牛郎织女“赴约之期”,故称“秋期”(《荆楚岁时记》载“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

万古同:“万古”极言时间之久(非实指千年),“同”表“不变”——无论人间朝代更迭、人事变迁,七夕夜银汉高悬、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永远是世人共谈的话题,显自然与传说的永恒。

几许欢情与离恨

几许:“多少”,表不确定的数量——不直言“无尽”,而是用“几许”留白,既指牛郎织女“一宵欢情、一年离恨”的悲欢交织,也暗指人间所有情侣的相似心境,让情感更具普遍性。

欢情与离恨:精准概括七夕的双重情感内核——对牛郎织女而言,“欢情”是一年一度的短暂相聚,“离恨”是三百六十五日的隔河相望;对人间而言,“欢情”是七夕夜的团圆嬉闹,“离恨”是分离者的思念牵挂,二者对立统一,是全诗哲思的起点。

年年并在此宵中

并在:“一同存在、交织”,非“并列”——“欢情”与“离恨”不是简单叠加,而是相互渗透:正因有“离恨”的绵长,才显“欢情”的珍贵;正因有“欢情”的慰藉,才减“离恨”的苦涩,如人生“苦乐相伴”的常态。

此宵:特指七夕夜,既是牛郎织女相会的“专属时刻”,也是人间寄托悲欢的“特殊节点”——唐代人在七夕夜拜月、乞巧、话相思,所有情绪都在这一夜集中释放,“年年并在”显这种情感循环的永恒性。

三、作者与写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通俗派”代表。他的诗歌风格随人生阶段递进而变:前期写《卖炭翁》等讽喻诗针砭时弊,锋芒毕露;晚年退居洛阳后,远离官场纷争,转向书写“自然永恒与人生细碎”的感悟——不写宏大叙事,只从日常景物(如中秋月、七夕星)中提炼人生哲理,《七夕》便是这一时期的典型短作,以二十八字藏尽“悲欢循环”的生命思考。

(二)写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唐文宗大和八年(834年)前后,时年63岁的白居易已退居洛阳三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闲职),无实际政务缠身。这一年七夕,他在洛阳香山寺旁的宅院中,与友人围坐赏月,见夜空云气轻笼、银河隐约,听闻院外孩童谈论“牛郎织女”的传说,又想起自己与妻子杨氏“相伴四十载,少离多聚”的岁月,触景生情写下此诗。

此时的白居易,已历经“甘露之变”的动荡(835年事发前,官场暗流已显),却未陷入焦虑——他从“七夕”这一恒常民俗中,看到“悲欢并存、年年往复”的生命规律:就像牛郎织女每年都有相聚与分离,人生的苦乐也从未缺席,与其纠结于一时悲欢,不如接纳这种“常态”。这种平和心境,让全诗无哀怨,只剩通透。

四、相关知识梳理

1.唐代七夕习俗与诗中“民俗印记”

七夕在唐代是“全民狂欢与情感寄托”的重要节日,诗中虽未直接写习俗,却藏着深厚的民俗背景:

唐代七夕习俗

核心内涵

诗中关联点

拜银河(祭星)

向牛郎织女祈福,盼爱情长久

“银汉秋期万古同”——银汉是祭祀核心载体

穿针乞巧

女子当庭穿针,求“巧手”与“良缘”

诗中“欢情”含人间女子对良缘的期盼

夜话牛女传说

家人围坐谈传说,感怀悲欢

“几许欢情与离恨”暗合传说的情感内核

互赠“乞巧果”

亲友赠特制糕点,传递祝福

“年年并在此宵中”含节日的团圆意涵

2.“银汉”“秋期”的意象传统与白居易的创新

在唐诗中,“银汉”“秋期”多与“离别、相思”绑定,白居易在此诗中却赋予其“哲思”:

诗人/作品

银汉/秋期的意象指向

情感与主旨

白居易的创新

杜甫《牵牛织女》

银汉→分离的阻碍(“天河元自白”)

悲叹战乱中亲人分离

银汉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