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的家族叙事模式研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白鹿原》的家族叙事模式研究

摘要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渭河平原上的白鹿村为空间载体,以白鹿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命运纠葛为主线,构建了一部跨越半个世纪的家族史诗。本文从家族叙事的核心要素切入,通过分析“双家族对立与融合”的叙事结构、“祠堂—土地—族谱”的符号体系、“代际传承与裂变”的人物关系、“家族史与民族史同构”的叙事维度,揭示《白鹿原》家族叙事模式的独特性。研究发现,作品突破了传统家族小说“单一家族兴衰”的叙事框架,以白鹿两家的互动与共生,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中家族文化的韧性与变革,同时将家族命运嵌入中国近现代史的宏大背景,实现了个人、家族与民族命运的深度绑定,为当代家族叙事文学提供了全新的创作范式。

关键词

《白鹿原》;家族叙事;双家族结构;符号体系;代际裂变;历史同构

一、引言

家族叙事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创作传统,从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再到阿来的《尘埃落定》,家族始终是作家反思社会、人性与历史的重要载体。这类作品多以“单一家族”的兴衰为主线,通过家族内部的矛盾(如新旧思想冲突、权力争夺)折射时代变迁。而陈忠实的《白鹿原》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家族叙事模式的突破:它不再局限于“单一姓氏家族”的封闭叙事,而是以白鹿村为场域,构建了白鹿两大家族“对立—共生—融合”的动态关系;不再将家族视为历史的“旁观者”,而是让家族命运与中国近现代史(清末民初、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深度交织,使家族叙事成为民族史的微观镜像。

《白鹿原》自1993年出版以来,学界对其家族叙事的研究多集中于“宗法制度的衰落”“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等层面,较少从“叙事模式”的整体性角度,系统分析作品如何通过结构、符号、人物、历史四个维度,构建独特的家族叙事体系。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研究空白,以“家族叙事的核心要素”为框架,深入剖析《白鹿原》家族叙事模式的创新性与唯一性,以期为当代家族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白鹿原》家族叙事模式的核心构成

2.1结构维度:“双家族对立与融合”的动态框架

传统家族小说多采用“单一家族线性叙事”,如《家》以高家的衰落为主线,通过觉慧、觉新等人物的命运,展现封建家族的崩溃。而《白鹿原》打破了这一框架,构建了“白鹿两家”并行且互动的“双家族叙事结构”,这种结构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呈现出“对立—共生—融合”的动态过程。

2.1.1对立:以“权力”与“道德”为核心的竞争

白鹿两家的对立,本质是“白鹿村主导权”的争夺,这种争夺集中体现在“族长之位”与“道德权威”两个层面。白嘉轩作为白氏家族的代表,以“仁义”为核心构建道德权威:他主持重修祠堂、制定《乡约》、惩罚违规族人(如惩罚田小娥),试图以宗法制度维系白鹿村的秩序,成为白鹿村的“道德标杆”。而鹿氏家族的代表鹿子霖,则以“权力欲望”为驱动,通过勾结官府、争夺乡约职位、操控土地买卖等手段,试图取代白嘉轩的地位。

这种对立并非“善恶对立”,而是“不同家族理念”的碰撞:白嘉轩的“仁义”背后,隐藏着对宗法制度的僵化坚守(如反对子女接受新思想);鹿子霖的“功利”背后,也折射出乡土社会在时代变革中对“权力”的盲目追求。两人的竞争贯穿小说始终,从“换地事件”(白嘉轩以“风水好”的土地换鹿子霖的“河滩地”,实则暗藏对家族运势的考量)到“争夺族长之位”,再到“子女教育理念的冲突”,白鹿两家的对立成为推动情节发展的核心动力。

2.1.2共生:以“土地”与“村落”为纽带的依存

白鹿两家的“对立”并非“割裂”,而是以白鹿村的“土地”与“共同体利益”为纽带,形成“共生关系”。在白鹿原遭遇自然灾害(如旱灾、蝗灾)或外部威胁(如土匪、兵灾)时,白鹿两家会暂时放下矛盾,共同维护村落的生存:旱灾时,白嘉轩带头开仓放粮,鹿子霖则动员族人参与救灾;土匪骚扰时,两家联手组织民团,保卫村庄。

这种“共生”源于中国乡土社会的“地缘共同体”属性:白鹿两家同属白鹿村,共享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也共同承担村落的生存风险。正如小说中描述的“白鹿原上的人,不管姓白还是姓鹿,都是吃白鹿原的土长大的”,土地的“不可分割性”决定了两家无法真正割裂,只能在“对立”中寻求“共存”。

2.1.3融合:以“后代”与“观念”为载体的消解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白鹿两家的“对立”逐渐消解,走向“融合”,这种融合主要通过“后代的命运交织”与“家族观念的重构”实现。白嘉轩的儿子白孝文、鹿子霖的儿子鹿兆鹏,不再受“家族对立”的束缚:白孝文从“宗法制度的继承者”沦为“叛徒

文档评论(0)

未名数码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中小学一级教师,高级工程师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1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