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九日齐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二、字词详细注释
江涵秋影:江水倒映着秋天的景物。涵字写出江水包容万象的空灵意境,南宋姜夔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写法或许受此启发。
携壶:携带酒壶,唐代重阳节有登高饮酒的习俗。据《岁华纪丽》记载,重阳登高必携酒壶,酬答佳节。
翠微:指青绿色的山岗,这里特指齐山。齐山位于今安徽池州贵池区,因山有九峰似齐云而得名,是唐代池州著名的登高胜地。
开口笑:出自《庄子?盗跖》: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此处反用其意,强调人生难得欢乐。
菊花须插满头归:重阳节插菊是唐代盛行的习俗,菊花又名延寿客,插菊有祈寿之意。元稹《菊花》诗亦有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的记载。
酩酊:大醉的样子。杜牧在《遣怀》中曾写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相似情怀,可见其借酒抒怀的创作习惯。
牛山何必独沾衣:引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的典故。《晏子春秋?谏上》记载:齐景公登牛山北望都城而泣曰:若何去此而死也?晏子批评其贪生怕死。杜牧反用此典,表达对人生无常的豁达态度。
三、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晚唐才子的仕途沉浮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他出身名门望族,是宰相杜佑之孙,自幼才华横溢,26岁即中进士。但其仕途并不顺遂,因卷入牛李党争,长期外放为官,曾历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杜牧诗歌风格俊爽清丽,尤长于咏史抒怀,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作品兼具豪放与婉约之长。
(二)会昌五年的重阳登高
本诗创作于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重阳节,当时杜牧42岁,任池州刺史已有一年。据《杜牧年谱》记载,他于会昌四年(844年)九月迁任池州刺史,这并非他的本意,而是政治排挤的结果。在池州任上,杜牧虽有政绩,却难掩怀才不遇的苦闷。重阳佳节,他与友人同登齐山,写下这首即景抒怀之作。
此时的晚唐已步入衰世,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加剧,唐武宗虽有振作之心,却沉迷道教丹药,朝政日渐腐败。这种时代背景赋予诗歌更深沉的历史感,诗人在登高赏秋中,既表达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又展现出通达的生命态度。
四、相关知识梳理
(一)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重阳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在唐代已形成完整习俗体系:
登高望远:源自东汉桓景避灾的传说,唐代发展为全民性活动,文人尤其喜爱登高赋诗。杜牧在另一首《九日》中也写道: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插菊饮酒: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需在重阳黎明前采集酿制,据《齐民要术》记载:以九月九日日未出前,收水九斗,浸曲九斗;
敬老祈福:汉代就有重阳敬老传统,汉高祖曾颁布诏令,赐酒肉给八十岁以上老人,唐代延续这一习俗,将重阳节与尊老孝亲结合。
(二)登高诗的发展脉络
登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题材,杜牧此诗处于承前启后的位置:
魏晋奠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开创田园登高模式,谢灵运的山水诗注重登临实景描写;
盛唐高峰: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庐山谣》)展现盛唐气象,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将悲秋推向极致;
晚唐转型:杜牧融合李白的豪放与杜甫的沉郁,在悲秋中注入旷达,为宋代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开辟了道路。
(三)齐山的历史文化地位
齐山作为诗歌的创作地点,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
位于池州东南,因山有九峰,形似齐云得名,唐代已是江南名胜;
山上有翠微亭、小九华等景点,杜牧常在此宴客赋诗,除本诗外,《齐山晚望》等诗作也提及此山;
后世文人如苏轼、陆游等都曾登临齐山,留下和诗,形成独特的齐山登高文学传统。
五、诗歌赏析
(一)光影交织的开篇意境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以洗练的笔触勾勒出秋日登高图景。涵字用得极妙,既写江水倒映秋景的空灵,又暗含诗人包容愁绪的豁达。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强调境界说,此句正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融合——江雁齐飞是客观之景,携壶登高是主观之举,人与自然在重阳节达成完美和谐。
雁的意象在唐诗中常与思乡、迁徙相关,而此处雁初飞点明时节,又暗含雁去雁归的自然循环之意,为后文的人生感悟埋下伏笔。翠微指代齐山,既符合实际地理位置,又以色彩暗示秋日生机,与常见的悲秋之作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喜交织的人生顿悟
颔联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展现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洞察。开口笑典出《庄子》,原意感叹人生苦多乐少,杜牧反用典故,主张把握当下欢乐。这种态度与他人生只合扬州死的享乐主义看似相似,实则蕴含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正因为欢乐难得,才更应珍惜重阳佳节的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