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红牡丹》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王维《红牡丹》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维《红牡丹》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红牡丹》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二、字词注释

绿艳:指牡丹绿叶的鲜艳色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当时牡丹叶如木槿,绿润有光,可印证此描写的真实性。

闲且静:既指牡丹生长状态的娴雅从容,又暗合诗人追求的禅静境界,闲含闲散意,静指安静无扰。

红衣:以女子红裙比喻牡丹花瓣,唐代常以红衣代指艳丽花卉,如李贺红衣落尽暗香残。

浅复深:形容花瓣色彩层次丰富,由浅入深渐变,符合唐代姚黄魏紫等名品牡丹的色彩特征。

愁欲断:拟人化写法,将花心的蜷缩形态比作愁绪满怀,断字强化了愁绪的浓烈程度。

岂知心:反问语气,岂表反问,意为怎么会;知心指理解牡丹内心的愁绪,暗含人花相通的意味。

三、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晚年号摩诘居士,唐代诗坛与画坛的双重巨匠。他不仅以山水田园诗开创诗中有画的艺术境界,其咏物诗也独具特色,尤其晚年作品将禅意与自然观察完美融合。

创作《红牡丹》时,王维已步入人生暮年(约752-755年),历经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天宝年间的动荡。此时的诗人虽官至尚书右丞,却因目睹朝政腐败而心生退意,常隐居蓝田辋川别业。与早年《少年行》的昂扬意气不同,晚年诗作如《叹白发》《红牡丹》等,多通过自然意象抒发对时光流逝、世事无常的感慨,形成宁静中藏忧思的独特风格。作为精通水墨技法的画家,他对色彩、形态的捕捉远超一般诗人,这使他的咏物诗呈现出鲜明的视觉艺术特征。

四、写作背景

《红牡丹》创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约752-755年),正值安史之乱爆发前夕。此时的唐朝表面维持繁华,实则危机四伏:朝政被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把持,边镇节度使权力膨胀,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氛围,深刻影响了文人心态。

据《唐国史补》记载,天宝年间长安牡丹观赏之风极盛,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就赏为耻,牡丹成为富贵繁华的象征。王维在辋川别业中也种植牡丹,这首诗即赏花有感而作。与盛唐时期众人追捧牡丹的热闹不同,诗人独赏牡丹时发现了繁华表象下的忧愁——正如即将到来的战乱会打破盛世幻象,盛开的牡丹也终将凋零。这种对盛极而衰的敏感洞察,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咏物,成为时代危机的隐喻。

五、相关知识梳理

唐代牡丹文化:唐代是牡丹栽培与观赏的黄金时代,从宫廷到民间形成全民赏牡丹的热潮。开元年间牡丹仅在宫中种植,天宝年后普及民间,品种达数十种。牡丹象征意义也从富贵吉祥逐渐衍生出盛极而衰的隐喻,这与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程相呼应。

王维咏物诗特点:其咏物诗善用体物入微的观察与物我交融的抒情。如《相思》中红豆、《辛夷坞》中木兰花,均做到写物即写心。《红牡丹》延续这一特点,绿艳红衣是客观描摹,愁欲断则注入主观情感,实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

禅意与花的意象:作为诗佛,王维常以花喻禅理。牡丹的盛开凋零对应佛教无常观念,春色岂知心的反问则暗含诸法空相的禅意——外界繁华(春色)无法理解内在真实(花心之愁),与万物皆有自性的佛理相通。

唐代咏牡丹诗比较:李白咏牡丹侧重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艳丽,白居易《买花》关注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社会批判,而王维独辟蹊径,以画家的眼光、禅者的心性捕捉牡丹的艳中愁,形成冷眼看繁华的独特视角。

六、诗歌赏析

(一)色彩与形态的精妙捕捉

首联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展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独特功力。诗人先以绿艳写叶,艳字打破了绿叶常有的素雅印象,点出牡丹叶特有的光泽感;闲且静则赋予静态的植物以人格化的气度,暗合诗人追求的禅静境界。次句写花,红衣以女子华服喻花瓣,既显其艳丽,又含易逝之意;浅复深精准捕捉花瓣色彩的层次变化,仿佛可见阳光照射下牡丹花瓣由粉到红的渐变效果,这种对色彩的敏感显然得益于诗人的绘画造诣。

两句虽纯为写景,却暗藏对比:绿叶的静与红花的艳形成视觉张力,静态的闲与动态的色彩变化(浅复深)构成微妙平衡,为后文的情感抒发铺垫了基础。

(二)拟人化的情感深化

后联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实现了从状物到抒情的自然转换。花心愁欲断将花朵含苞待放或即将凋零的形态拟人化为愁绪满怀,断字极写愁绪之深,既是写花的易逝,也是写人的忧思。这种写法突破了传统咏物诗的客观描摹,使牡丹成为诗人情感的载体。

春色岂知心以反问收束全诗,意味深长。春色象征着热闹的赏花人群与繁华的时代表象,它们只欣赏牡丹的艳丽,却无法理解其内心的愁——正如世人沉醉于盛唐的余晖,看不到潜藏的危机。这里的心既是花心,也是诗人之心,实现了人花互喻、物我交融的艺术效果。全诗虽无一字言及时局,却通过牡丹的艳与愁的对比,暗示了对繁华易逝的忧虑,达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