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九日登高》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王昌龄《九日登高》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昌龄《九日登高》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九日登高》

王昌龄?唐

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

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

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

谩说陶潜篱下醉,何曾得见此风流。

二、字词详细注释

九日登高: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远眺的习俗。汉代《西京杂记》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一习俗在唐代已成为全国性节日活动。

皇州:指京城长安,因是皇室所在故称。王昌龄此诗登高地点当为长安城北楼,可远眺全城风貌。

霁景:雨后初晴的景色。霁字点明天气特征,与下文雨歇形成呼应,营造出清新明朗的氛围。

亭皋:水边的平地或亭台旁的沼泽地,此处指适合种植菊花的开阔地带。皋字在古诗中常指水边高地,如屈原《离骚》步余马于兰皋兮。

仙菊:对菊花的美称。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故称仙菊,与重阳节饮菊花酒的习俗相关。

天苑:皇家园林,此处指长安城内的宫苑。唐代长安有曲江苑、芙蓉苑等皇家园林,重阳节时可能对官员开放。

茱萸插鬓:重阳节习俗,将茱萸插在鬓角以辟邪祈福。茱萸又名越椒,气味浓烈,古人认为可驱虫、逐风邪。

翡翠横钗:镶嵌翡翠的发钗,代指登高宴会上的舞女。翡翠形容钗饰的珍贵,横字写出舞蹈时钗饰摆动的姿态。

陶潜篱下: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典故,陶渊明是东晋著名隐士,以爱菊著称。

风流:指盛唐重阳节的繁华景象与文化气象,包含自然美景、人文活动与精神风貌的综合美感。

三、作者生平与创作背景

(一)七绝圣手的人生轨迹

王昌龄(约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和诗家夫子。他的一生充满坎坷:早年贫苦躬耕,开元十二年(724年)前后远赴边塞,创作了大量雄浑苍凉的边塞诗;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县尉等职;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权贵,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贬岭南,次年遇赦返京;天宝七年(748年)再贬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弃官回乡,途中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享年五十八岁。

王昌龄的诗歌风格随人生阶段演变:早年边塞诗豪爽俊丽、绪密思清,晚年作品在清刚基调上更添清逸明丽。《九日登高》作为其描写京城生活的诗作,展现了他中期创作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盛唐重阳的文化图景

这首诗创作于王昌龄在长安任职期间(约开元二十八年至天宝七年间),正值盛唐巅峰时期。此时的长安作为国际性大都市,重阳节庆祝活动极为盛大:皇室贵族登高宴饮,文人雅士赏菊赋诗,平民百姓也佩茱萸、饮菊酒,形成全民参与的节日氛围。

诗中皇州北楼天苑等意象表明,此次登高地点应在长安城北的官方楼阁,参与者可能包括官员及其家眷。从翡翠横钗舞作愁的描写看,登高活动伴有歌舞表演,展现了盛唐贵族文化的奢华一面。与杜甫晚年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凄凉不同,王昌龄笔下的重阳节充满生机与活力,反映了开元盛世的社会风貌。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王昌龄虽已历经贬谪岭南的挫折,但遇赦返京后仕途有所回升,任江宁丞之前在长安的这段时期相对稳定,这种心境也投射在诗中明快的基调中,与他后期贬谪龙标时的孤苦情调形成对比。

四、相关知识梳理

(一)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习俗

象征意义

诗中体现

登高

避灾祈福、远眺抒怀

上北楼青山远近

佩茱萸

辟邪驱虫、祈求长寿

茱萸插鬓花宜寿

赏菊

延年益寿、高洁脱俗

雨歇亭皋仙菊润

宴饮

亲友团聚、欢庆丰收

翡翠横钗舞作愁

唐代重阳节在前代基础上更加丰富,不仅保留了避灾祈福的原始功能,更发展为文人雅集、社交娱乐的重要场合。宫廷与民间的庆祝活动相互影响,形成了多层次的节日文化,王昌龄此诗正是对上层社会重阳活动的生动记录。

(二)诗歌体式与艺术特色

本诗为七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体现了王昌龄对近体诗的娴熟掌握。其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时空交织的写景手法:首联写远景(青山、皇州)与时间(重阳),颔联聚焦近景(仙菊、御梨),由远及近构成立体画面;雨歇写刚过去的雨,霜飞写当前的秋,时间维度上形成动态感。

情景交融的表达方式:前两联侧重写景,后两联转入抒情议论,但景物描写中已暗含情感——仙菊润的清新、御梨秋的丰美,都渗透着作者对盛唐气象的赞美。

用典与对比的巧妙运用:尾联以陶渊明隐居赏菊与长安重阳盛况对比,既肯定了隐逸文化的价值,更凸显了盛唐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体现了王昌龄绪密思清的创作特点。

(三)与同类诗作的比较

作品

作者

视角

情感基调

文化内涵

《九日登高》

王昌龄

京城官员

明快豪迈

盛唐气象的颂赞

《登高》

杜甫

漂泊老者

沉郁悲凉

乱世身世的感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异乡游子

思乡亲切

亲情友情的珍视

与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孤苦不同,王昌龄此诗充满对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