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登岳阳楼》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白话译文
逐句直译
从前就听说过洞庭湖的壮阔,今天终于登上了岳阳楼
吴楚大地被这东南的湖水分割开来,天地日月仿佛都在水中浮动
亲朋好友没有一点音讯,年老多病的我只有一叶孤舟相伴
北方边关还在连年征战,我倚着栏杆远望,禁不住泪流满面
情境意译
大历三年(768年)的深冬,寒风掠过洞庭湖面,卷起细碎的浪花。57岁的杜甫拄着拐杖,艰难地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这座始建于东汉的楼阁,此刻正静默地矗立在洞庭湖畔,见证着一位漂泊诗人的迟暮登临。
凭栏远眺,八百里洞庭浩浩荡荡,湖水向东奔流,仿佛将吴地(今江苏一带)与楚地(今湖南湖北)天然分隔。更令人震撼的是,整个天地似乎都漂浮在这无边无际的水波之上,日月星辰随着浪涛轻轻摇晃。这壮阔的景象让诗人暂时忘却了旅途的疲惫。
然而,当视线收回,现实的困顿便如潮水般涌来。战乱中与亲朋好友早已失去联系,连一封书信都未曾收到;自己年老多病,拖着病体在湘江上漂泊,唯一的依靠便是那叶孤舟。西北方向的关山之外,吐蕃大军仍在侵袭国境,768年灵州、邠州的战事刚过,长安依然处于戒严之中。想到这里,诗人倚靠在栏杆上,悲从中来,泪水鼻涕不禁流淌下来。
三、重点字词注释
岳阳楼:位于今湖南岳阳洞庭湖畔,前身为东汉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唐初称南楼,开元四年(716年)始称岳阳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与杜甫登临的唐代建筑相比,现存岳阳楼为宋代以后多次重建。
洞庭水:即洞庭湖,古称云梦泽,唐代时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蓄洪湖泊。
吴楚:古代地域名,吴指今江苏、浙江一带,楚指今湖南、湖北一带。洞庭湖位于吴楚交界地带,故有吴楚东南坼之说。
坼(chè):裂开、分开。此处既指洞庭湖将吴楚两地自然分隔,也暗喻安史之乱后唐朝疆域的分裂状态。
乾坤:原指《易经》中的乾卦和坤卦,代指天地、宇宙。乾坤日夜浮以夸张手法写出洞庭湖的浩瀚。
无一字:指没有亲朋好友的书信消息。古代交通不便,战乱中书信断绝是常见现象。
老病:杜甫此时57岁,经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身患多种疾病,包括风痹、糖尿病等。
孤舟:杜甫从夔州出三峡后即乘船漂泊,以舟为家,孤舟既是实物也是诗人孤独处境的象征。
戎马:指战争、军事。此处特指768年吐蕃入侵灵武(今宁夏灵武)、邠州(今陕西彬县)的战事。
关山北:指北方的边关要塞。当时吐蕃多次进攻唐朝西北边境,成为严重边患。
凭轩:倚靠在栏杆上。轩指岳阳楼的栏杆或窗户。
涕泗流:眼泪和鼻涕一起流下,形容极度悲伤。涕指眼泪,泗指鼻涕。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饱经战乱,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其诗因真实记录时代动乱而被称为诗史,本人也被后世尊为诗圣。
创作《登岳阳楼》时,杜甫已57岁,处于人生的最后阶段。这一时期的诗人经历了三重困境:身体的衰老病痛(患有风疾、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生活的漂泊无依(自759年弃官西行后已漂泊近十年)、精神的忧国忧民(国家仍未从安史之乱中完全恢复,又面临吐蕃入侵)。与创作《白露》(767年)时在夔州暂得安定的状态不同,此时的杜甫再次陷入漂泊,从夔州出三峡后,经江陵、公安一路辗转来到岳阳,生活更加困顿。
尽管如此,这一时期仍是杜甫创作的丰收期。在岳阳的短短时间里,他相继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陪裴使君登岳阳楼》等诗作,其中《登岳阳楼》以其壮阔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千古绝唱,展现了诗人穷而后工的创作特点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高尚情怀。
五、写作背景
《登岳阳楼》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岁暮,具体时间约为当年十二月。此时距安史之乱(755-763)平定已过去五年,但唐朝的统治危机并未解除,反而面临新的外患——吐蕃入侵。768年,吐蕃十万大军进攻灵武,同时派两万人进攻邠州,迫使长安宣布戒严,虽然唐军最终击退了吐蕃军队,但边疆局势依然紧张。这一历史背景正是诗中戎马关山北的直接所指。
从个人经历来看,杜甫此时正处于人生最后一次长途漂泊中。大历三年春天,他乘舟由夔州(今重庆奉节)出三峡,原计划前往郴州投奔舅父崔伟,却因长江水势变化和疾病困扰,不得不改变路线,经江陵、公安辗转来到岳州(今湖南岳阳)。在岳阳,诗人终于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完成了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的夙愿。
岳阳的地理位置对理解诗歌至关重要。作为洞庭湖东岸的重要城市,岳阳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冲,而岳阳楼所在的位置更是观赏洞庭湖全景的最佳处。杜甫登楼时,正值深冬季节,洞庭湖水位虽较夏季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