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楼》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杜甫《登楼》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杜甫《登楼》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登楼》

唐?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二、白话译文

逐句直译

繁花靠近高楼却让客居他乡的我心生感伤,在国家多灾多难之时我登上此楼眺望

锦江两岸的明媚春色仿佛从天地间铺展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变幻如同古往今来的世事

朝廷如同北极星般稳固始终不会改变,西山的寇盗们不要再前来侵扰

可叹蜀汉后主刘禅还有祠庙留存,暮色中我姑且吟诵一曲《梁甫吟》

情境意译

广德二年的暮春时节,成都草堂旁的花儿已繁盛绽放。52岁的杜甫拖着病体登上高楼,满园春色本应令人愉悦,却让客居他乡的诗人更添伤感。此时的大唐帝国正经历着安史之乱后的阵痛,吐蕃入侵的阴影尚未散去,这位饱经沧桑的诗人选择在这样的万方多难之际登高远望。

楼下的锦江碧波荡漾,两岸春色无边无际,仿佛从天地尽头奔涌而来;远处的玉垒山上,浮云聚散不定,如同千百年来变幻莫测的世事。诗人望着这壮阔又多变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尽管去年吐蕃攻陷长安又匆匆撤退,如今的朝廷仍如北极星般坚守不移;那些盘踞西山的寇盗啊,终究无法撼动大唐的根基。

暮色渐浓,诗人的目光投向城郊的后主祠。可叹那位昏庸的刘禅还有人祭祀,而诸葛亮这样的贤相却已远去。想到这里,诗人不禁在夕阳中吟诵起诸葛亮当年喜爱的《梁甫吟》,既是缅怀先贤,也是抒发自己虽身处乱世却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怀。

三、重点字词注释

客心:指诗人客居他乡的忧愁心情。杜甫此时已在成都居住五年,但仍有漂泊之感。

万方多难:指当时国家面临的多重困境,包括安史之乱余波、吐蕃入侵、藩镇割据等。

登临:登山临水,这里指登楼远眺。古人有登高抒怀的传统,常在登高时抒发感慨。

锦江:位于成都平原,为岷江支流,因江水清澈、两岸繁花似锦而得名,流经杜甫草堂附近。

玉垒:即玉垒山,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为当时屏障西川的重要山脉,是诗人登楼时可见的远景。

北极:北极星,这里比喻朝廷中枢,象征大唐政权的稳固。

终不改:指大唐王朝的根基不会动摇,暗指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陷长安后,代宗很快复辟的历史事件。

西山寇盗:指当时侵扰西川的吐蕃军队,因吐蕃盘踞在成都以西的山区而得名。

后主:指三国时期蜀汉后主刘禅,因宠信宦官、昏庸无能而亡国,成都有后主祠供人凭吊。

聊为:姑且吟诵。聊,姑且;为,吟诵、创作。

《梁甫吟》:古代乐府曲调名,原为葬歌,诸葛亮未出茅庐时曾吟诵此曲,内容与治国安邦有关。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被后世称为诗史,本人也因诗歌成就被尊为诗圣。

创作《登楼》时,杜甫52岁,正处于寓居成都草堂的相对安定时期。这是他一生中难得的平静岁月——自759年弃官西行,历经长安沦陷、流亡羌村、寓居同谷等磨难后,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于成都营建草堂,获得了暂时的安宁。但这种安宁是相对的,此时的诗人仍饱受疾病困扰,且时刻牵挂着国家局势。

与早年壮志凌云的《望岳》相比,此时的杜甫诗歌风格已完全成熟,沉郁顿挫的特点尤为突出。在成都期间,他创作了《春夜喜雨》《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作,《登楼》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这一时期的作品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又饱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苦难完美融合。

五、写作背景

《登楼》创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具体时间约为暮春时节。此时的大唐帝国正处于安史之乱后的恢复期,但局势依然动荡不安,构成了诗歌万方多难的具体历史背景:

吐蕃入侵的余波:广德元年(763年)十月,吐蕃军队乘虚攻入长安,唐代宗被迫逃往陕州。尽管吐蕃很快撤退,代宗得以复辟,但这一事件对唐朝的打击极为沉重,北极朝廷终不改正是对此历史事件的隐晦提及。

西川边境的危机:成都以西的西山地区长期受吐蕃侵扰,这些西山寇盗不断威胁着西川安全,成为诗人心头的隐忧。当时杜甫的好友严武刚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正在组织防御。

诗人的个人处境:此时杜甫已在成都居住五年,生活相对安定,但仍有漂泊之感。他依靠严武的资助生活,却又保持着独立人格。身体状况上,多年的颠沛流离使他身患多种疾病,这让他对人生和世事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登楼的契机:暮春时节,成都景色正好,诗人登上高楼眺望远方,既看到了锦江春色的美好,也想到了国家的危难,自然触发了复杂的情感。成都的地理环境——东有锦江、西望玉垒山,为诗歌提供了具体的写景素材。

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浓缩了一个特定历史时刻的个人感慨与时代印记,展现了杜甫诗史的典型特征。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杜甫成都时期诗作情感对比

诗作

创作时间

核心情感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