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别刘大校书》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高适《别刘大校书》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适《别刘大校书》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诗歌原文

《别刘大校书》

唐?高适

昔日京华去,知君才望新。

应犹作赋好,莫叹在官贫。

且复伤远别,不然愁此身。

清风几万里,江上一归人。

二、白话译文

逐句直译

当年我远赴京城求取功名,才知晓您出众的才华与声望

您的辞赋创作应当依旧精妙绝伦,不必为官职卑微俸禄微薄而叹息

暂且为这遥远的离别感到感伤,更因自身前途渺茫而忧愁不已

清风吹拂着万里江面,只有您独自乘舟踏上归乡之路

情境意译

天宝八载的暮春时节,睢阳城外的长江边杨柳依依。高适站在码头,望着即将登船的友人刘眘虚,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还记得开元二十三年我初到长安时,就久闻您的才名啊。他轻声说道,眼前仿佛浮现出当年京城文人圈中传颂刘眘虚诗文的场景。

江风拂过,带着潮湿的水汽。高适握紧友人的手:您的辞赋才华依旧不减当年,校书郎的职位虽清贫,却掩不住您的光彩,何必为此叹息呢?话语间,既有对友人的劝慰,也藏着对现实的无奈——两人都在仕途上步履维艰。

想到即将天各一方,高适的声音低沉下来:此刻感伤,既是为这离别,也是为我们各自漂泊的命运啊。船帆已经升起,刘眘虚挥手告别,船渐渐驶入江心。高适伫立岸边,望着那孤舟在万里江面上渐成小点,唯有清风相伴,带着无尽的牵挂与祝福,送友人远去。

三、重点字词注释

刘大校书:即刘眘虚(约704-758),字全乙,盛唐诗人,因排行第一故称刘大。开元二十二年(734)举宏辞科,授崇文馆校书郎,与孟浩然、王昌龄等友善。校书郎为唐代官名,属秘书省或弘文馆,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误,官阶从九品上。

京华:指京城长安。高适开元二十三年(735)曾应征赴长安求仕,此处即指此事。唐代文人常以京华代指京城的文化与政治中心。

才望新:才华与声望新近显露。新字既指刘眘虚当时声名鹊起,也暗示诗人初识其才时的新鲜印象。

作赋好:指刘眘虚擅长辞赋创作。盛唐以诗赋取士,校书郎多由文学才能出众者担任,此处点明其任职缘由。

在官贫:校书郎虽为文人清职,但俸禄微薄(从九品上俸料仅月米五石),故诗人劝慰友人勿为此叹息。

且复:姑且,暂且。表示诗人对离别感伤的克制与无奈,体现盛唐文人发乎情止乎礼的情感表达。

不然:不仅如此,更进一步。连接伤远别与愁此身,表明愁绪既来自离别,更源于对自身命运的忧虑。

清风:一作青枫,江风之意。既写实春日江风,又象征高洁品格,暗喻友人的君子之风。

归人:指即将归乡的刘眘虚。据考证,此次离别应为刘眘虚由水道返回江东故里。

四、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风格雄浑悲壮,语言质朴有力。

创作《别刘大校书》的天宝八载(749),高适正处于人生的关键转折期。此时他已在梁宋一带漫游十余年,虽年近五十仍未得重用,但已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与文学创作经验。同年秋,高适将应哥舒翰之辟入河西幕府,开始其仕途的重要起步。

与早年创作《别董大》时相比,此时的高适对官场困顿有了更深体会,诗歌风格在豪迈中增添了沉郁之感。他一生交友广泛,尤其与文人雅士交往密切,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有着深刻观察,这使得他的送别诗不仅表达个人情谊,更蕴含对时代文人命运的思考。留有《高常侍集》传世,存诗二百余首。

五、写作背景

《别刘大校书》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春季,地点在睢阳(今河南商丘)江边。这一时期的唐朝虽已显露由盛转衰的迹象,但文化依然繁荣,文人漫游交友之风盛行。

此时的刘眘虚已任崇文馆校书郎十余年,虽才华横溢却仕途不畅,校书郎的微职难以施展抱负,且俸禄微薄,故心生归乡之念。而高适的处境更为困顿,自开元二十三年(735)求仕失败后,已在梁宋一带漂泊十四年,靠耕钓、授徒维持生计,混迹渔樵的生活让他对刘眘虚的在官贫有着切身体会。

两人相识于开元二十三年前后的长安,彼时刘眘虚刚中宏辞科,声名正盛;高适初到京城,满怀希望。十四年后的这次送别,既是旧友重逢后的分别,也是两位怀才不遇的文人在人生中途的相互慰藉。据考证,刘眘虚此次是由睢阳乘船返回江东故里,高适特意赶到江边送行,在春江水暖的时节,写下了这首饱含复杂情感的送别诗。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唐代校书郎文人境遇简表

官职特点

文人代表

优势

困境

典型心态

从九品上,俸禄微薄

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

接近中枢典籍,学术积累佳

升迁缓慢,经济压力大

安贫乐道与怀才不遇交织

需文学才华出众

刘眘虚、元稹、杜牧

清职美名,社会声望高

难以施展政治抱负

借诗抒怀,寻求知音

多为过渡性职位

钱起、李端、朱庆馀

入仕跳板,积累人脉

常感怀才不遇

积极干谒与消极归隐矛盾

刘眘虚的在官贫正是唐代校书郎群体的真实写照——虽有文化光环,实则面临现实困境,这为理解莫叹在官贫的劝慰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