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杜甫《白露》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白露》
唐?杜甫
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
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
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
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
二、白话译文
逐句直译
晶莹的白露凝结在柑橘果实上,清晨我骑马漫步驱散了睡意
花圃开放连接着山石树林,小船摆渡进入江边的溪流
凭靠几案观赏鱼儿游动的乐趣,挥鞭赶路惊起了栖息的飞鸟
渐渐体会到秋日果实的甘美,却担心幽静的小路岔道太多
情境意译
大历二年的白露清晨,夔州瀼西的橘园笼罩在薄雾中。杜甫牵着马走在沾露的小径上,晶莹的露珠凝结在饱满的柑橘上,折射着初升的阳光。马蹄踏过石板路的清脆声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转过山坳,眼前的花圃沿着山势铺展,与错落的山石、茂密的树林连成一片。远处的渡口,一叶扁舟正缓缓划入清澈的江溪。诗人在溪边石凳上稍作歇息,凭栏望着水中鱼儿自在游弋,忽然想起回城的时间不早,便扬起马鞭催促马儿前行,惊得树梢栖息的鸟儿扑棱棱飞起。
一路行来,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清香,让人体会到秋日收获的美好。可当走到岔路口时,诗人又不禁有些犹豫——这幽静的山路岔道丛生,会不会找不到回家的路?这份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与人生选择的微妙担忧,都融化在这白露清晨的秋光里。
三、重点字词注释
白露: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通常在公历9月7-9日之间。此时气温下降,水汽在夜晚凝结成白色露珠,正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
团甘子:团指露珠凝聚成球状,甘子即柑橘类果实。夔州(今重庆奉节)盛产柑橘,杜甫在《病橘》等诗中多次提及当地这一特产,此时正值果实成熟期。
散马蹄:指骑马漫步驱散睡意或晨雾。散字生动表现出诗人轻松的心境,与《月夜忆舍弟》中压抑的氛围形成对比。
圃开:花圃绽放。瀼西是杜甫在夔州的居所附近,他曾在此开辟菜园,《瀼西寒望》中圃畦新雨润可佐证其对园艺的喜爱。
江溪:指瀼水与长江交汇处的溪流。夔州地处长江三峡入口,多溪流交汇的地理特征。
凭几:倚靠在几案上。此处指诗人在溪边石凳或茶馆稍作休憩,体现其悠游状态。
回鞭:挥鞭转身,指赶路回城。暗示诗人此次秋游有时间限制,为尾联的担忧埋下伏笔。
秋实美:秋日果实的美好。既指眼前柑橘等果实的甘美,也暗喻历经磨难后的人生收获。
幽径恐多蹊:蹊指小路,多蹊形容岔路众多。此句化用《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暗含对人生道路选择的隐忧。
四、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因记录时代动乱被称为诗史。
创作《白露》的大历二年(767),杜甫55岁,正处于人生相对安定的时期。此前他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颠沛流离,乾元二年(759)弃官西行,几经辗转后于永泰元年(765)来到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关照下,他获得了暂时的居所和少量田产,生活相对稳定。这段时期成为他创作的丰收期,两年内写下近四百首诗,占其现存诗作的七分之一。
与创作《月夜忆舍弟》(759年)时的战乱背景不同,此时杜甫的心境已从家国破碎的悲痛转为对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但长期的漂泊经历和对时局的忧虑,仍使他的诗歌在平和中暗藏沉郁。他擅长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写,形成语淡情深的艺术风格,《白露》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之一。
五、写作背景
《白露》创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季的夔州瀼西(今重庆奉节境内)。此时距安史之乱平定已过去三年,但吐蕃入侵、藩镇割据等问题依然严重,国家尚未完全安定。杜甫因贫病交加无法返回中原,只得客居夔州。
得益于夔州都督柏茂琳的资助,杜甫在瀼西拥有了一处果园和数亩菜地,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田园生活。他在《柴门》诗中描述当时的生活:柴门狼藉后,犹喜众亲存。虽然仍牵挂远方的亲人(此时弟弟杜观在蜀中,其他兄弟分散各地),但暂时的安定让他得以享受自然之美。
白露时节的夔州,正是柑橘成熟的季节。清晨的果园挂满露珠,山间小径铺满落叶,这样的秋景触发了诗人的游兴。他骑马出游,沿途观赏花圃、溪流,体验着久违的闲情逸致。但作为饱经沧桑的诗人,这份愉悦中又夹杂着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幽径恐多蹊既写实山路多岔,也隐喻乱世中人生选择的艰难。这种表面闲适与深层忧虑的交织,构成了此诗独特的情感基调。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杜甫笔下的白露意象对比
诗作
创作时间
核心意象
情感基调
背景境遇
名句特点
《白露》
767年夔州
甘子凝露、鱼乐鸟栖
闲适含忧
暂得安定
写实秋景,情景交融
《月夜忆舍弟》
759年秦州
白露、明月
悲怆思念
战乱漂泊
即景抒情,千古传诵
两诗虽都写于白露时节,但《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的白露是思乡的催化剂,带着萧瑟寒意;《白露》中白露团甘子的白露则是丰收的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