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梅花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苏轼《梅花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梅花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诗歌原文

《梅花二首》

宋?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

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本组诗收录于《东坡七集》,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早春,是苏轼贬居黄州期间的重要咏物之作,与《卜算子?咏梅》共同构成其黄州时期的梅花意象体系)

二、白话译文

其一

春天来到幽深的山谷,溪水潺潺流淌;

洁白明亮的梅花,在杂草荆棘间悄然绽放。

一夜之间东风呼啸,仿佛能将石头吹裂;

半数凋零的梅花,随着飞雪飘越过重重关山。

其二

谁能携酒来到这深幽之地,慰藉孤寂的梅魂?

它在无人问津中寂寞开放,凋零时更添愁绪。

幸好有清澈的溪流蜿蜒曲折,

不辞辛劳地将梅花瓣一路送到黄州城边。

三、重点字词注释

幽谷:幽深的山谷。黄州地处长江中游,多丘陵山地,诗人常于郊野寻幽,此词既写实又暗喻处境的孤寂。

的皪(delì):形容梅花光彩鲜明洁白的样子。《诗经?卫风》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玉石雕琢意象,苏轼借用此美学范畴形容梅花的晶莹质感。

草棘:杂草与荆棘,象征恶劣的生长环境。与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的清雅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凸显梅花的坚韧。

东风吹石裂:夸张手法描写春风的强劲,既呼应早春气候变化,又暗喻政治风波的冲击。石裂意象在苏轼黄州诗中多次出现,如《定风波》乱石穿空。

深幽:既指梅花生长的偏僻环境,也指诗人内心的孤寂。苏轼在《与李端叔书》中曾自述处世忧患,常倍他人。

无聊:并非现代义的烦闷,而是指梅花无人赏识的寂寥状态。《楚辞?九章》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与此情感相通。

清溪三百曲:以溪水的曲折暗喻人生道路的坎坷。三百曲非实指,极言其多,类似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手法。

黄州:今湖北黄冈,宋时为荒僻之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处是他生命与创作的重要转折点。

四、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领域均成就斐然。他一生仕途坎坷,经历三次重大贬谪,而黄州时期(1080-1084)是其创作的黄金阶段。

在黄州的四年里,苏轼完成了从苏轼到东坡的精神蜕变。这位曾在朝堂上针砭时弊的改革者,在乌台诗案险些丧命后,于黄州的贫瘠土地上重新审视生命意义。他开垦东坡荒地,躬耕劳作,与农夫渔樵为伍,却始终保持着精神的高贵。

苏轼对梅花情有独钟,现存咏梅诗近四十首,从早年的竹外一枝斜更好到晚年的罗浮山下梅花村,梅花始终是他精神品格的象征。与林逋梅妻鹤子的隐逸不同,苏轼的梅花总是带着人间烟火气;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悲戚不同,苏轼的梅花更显坚韧豁达。这种独特的梅花情结,在《梅花二首》中得到集中体现。

作为宋代文人的典范,苏轼将儒家的入世精神、道家的自然观与佛家的空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在黄州时期的咏梅诗中,表现为对逆境中生命尊严的坚守。

五、写作背景

《梅花二首》创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早春,正值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经过乌台诗案的生死考验和初到黄州的惶恐不安,此时的苏轼已逐渐适应了谪居生活,但内心的孤寂与对前途的迷茫依然存在。

这年正月,苏轼前往黄州东南的沙湖相田,途中遇雨创作了《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展现出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而《梅花二首》则创作于同一时期,记录了他在郊外寻梅所见所感。据《东坡志林》记载,他常幅巾杖履,独游于赤壁之下,在自然中寻求精神慰藉。

此时的黄州正值早春,乍暖还寒,山谷中的梅花在恶劣环境中顽强开放,这景象深深触动了苏轼。诗中草棘间的生长环境,恰是他当时处境的写照——作为戴罪之臣,他被安置在偏僻之地,行动受限,备受监视。但正如梅花在草棘中绽放,苏轼也在逆境中绽放出精神的光芒。

值得注意的是,组诗其二提到的清溪送到黄州,暗含着诗人对命运的接纳。黄州虽荒僻,但长江支流环绕,梅花随水而来的意象,象征着自然对诗人的慰藉。这种将个人命运与自然现象相联系的写法,体现了苏轼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从文学史角度看,元丰五年是苏轼创作的巅峰年,除了这两首梅花诗,他还完成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苏轼黄州时期雄姿英发与人生如梦交织的复杂心境。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苏轼咏梅诗对比分析

作品

创作时间

核心意象

情感基调

《梅花二首》

元丰五年(黄州)

草棘梅、溪送梅

孤高坚韧

《和秦太虚梅花》

元丰四年(黄州)

竹外一枝

清雅自赏

《卜算子?咏梅》

元丰五年(黄州)

寂寞开无主

孤芳自赏

《红梅三首?其一》

元祐二年(杭州)

朱唇得酒

温润平和

《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

绍圣元年(惠州)

落梅如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