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二》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凉州词二首?其二》
唐?王之涣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二、白话译文
历史场景还原
漠北的秋风吹过阴山山脉,突厥首领伫立在形似笔架的高峰下,向南眺望那座象征边境的拂云堆神祠。他身后的部族武士按照古老仪式,将战马斩杀于祭坛之上——这样的祭祀已经重复了无数次,每一次都寄托着南渡黄河的渴望。然而此刻,祭坛的烟火在风中显得格外无力,因为长安城里的大唐天子正以神武之姿震慑四方,再也不会用和亲的女子换取短暂的和平。首领一声长叹,带着部族转身北归,身后的黄河依旧流淌,却已成为难以逾越的天堑。
逐句直译
单于站在北方眺望拂云堆神祠
杀马登坛举行祭祀已不知多少次
汉家天子如今英明神武
不肯再用和亲手段,(突厥只得)归去了
三、重点字词注释
单于(chányú):本为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处代指唐代北方强敌突厥的首领。唐代突厥是漠北最强大的游牧政权,与唐朝时战时和,对边疆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北昆都仑沟西侧,因有拂云堆神祠而得名。这里是突厥南侵前必祭之地,突厥人要南渡时,必先到神祠内祈祷,是唐朝与突厥的地理分界线。其地势高耸如笔架,既是军事要冲,也是文化象征。
杀马登坛祭:突厥军事传统,出兵前杀马祭天的仪式。《周书?突厥传》记载其于帐前立屋,谓之祠堂,每杀羊马,以祭天,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仪式,在诗歌中成为战争威胁的象征。
汉家天子:此处以汉代唐,是唐诗常用的借代手法,实指唐玄宗李隆基。盛唐诗人多以汉喻唐,既避免直接指涉本朝,又能借用汉朝强盛的历史意象增强气势。
神武:神圣威武,既指天子的英明决断,也暗指盛唐国力的强盛。这一评价与开元年间唐朝击败突厥、设立三受降城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和亲:中原王朝与边疆民族通过联姻建立和平关系的政策。唐朝前期曾多次实行和亲,如文成公主嫁吐蕃赞普,但到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后,和亲政策逐渐减少。
归去来:走吧,回去吧。这一结尾看似平淡,实则包含着无奈与不甘,生动刻画了突厥首领在唐朝强硬政策下的失落心态。
四、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生平史料记载简略,但从有限的文献中可勾勒出清晰轮廓: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人诬陷而去官,此后漫游黄河南北,过着击剑悲歌的边塞生活,晚年复任文安县尉,在任上病逝。
王之涣在唐代诗坛以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著称,与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交往密切,常以唱和诗篇抒发报国情怀。他的诗作现存仅六首,但首首精品,其中《凉州词》二首、《登鹳雀楼》等更是千古传诵。正如《唐才子传》所载: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可见其作品在当时就广为流传。
作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王之涣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擅长以极简练的语言勾勒边疆风光与民族关系。他虽未亲历战场,却能通过对边塞生活的深刻观察,将地理特征、军事形势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其作品体现了唐朝当时泱泱大国的雄浑的民族精神。与岑参的奇丽、高适的悲壮不同,王之涣的边塞诗更具历史的厚重感与地理的精准性。
五、写作背景
《凉州词二首?其二》创作于开元中后期(约727—737年),正值盛唐国力鼎盛、边疆政策由守转攻的关键时期。这一背景赋予诗歌鲜明的时代特征:
1.军事地理背景
武则天时期,突厥频繁南侵,严重威胁中原安全。神龙三年(707年),朔方军总管张仁愿渡过黄河筑城,就以拂云堆下的神祠所在地为中心据点,修建了东、中、西三受降城。其中中受降城就建在拂云堆,彻底改变了唐朝被动防御的局面。到开元年间,唐军已能有效控制阴山以南地区,阴山以南地带便安定下来,这为诗歌提供了坚实的地理基础。
2.民族关系演变
唐朝初年对突厥多采取和亲与防御并重的政策,但到开元年间,随着国力增强,唐玄宗推行强硬的边疆政策。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朝在漠北设立安北都护府,突厥势力大幅衰落。诗歌中不肯和亲的表述,正是这一政策转变的文学反映,与盛唐边塞诗中多昂扬奋发的格调完全一致。
3.诗歌创作契机
王之涣虽未担任军职,但曾漫游边塞各地,对边疆形势有直接观察。他目睹了唐朝由守转攻的军事胜利,也感受到边疆民族关系的微妙变化。《凉州词》组诗正是这种观察的结晶——其一写玉门关的苍凉,其二写边疆政策的强硬,二者共同构成了盛唐边疆的立体图景。当时的文人普遍投笔从戎,赴边求功,这种时代氛围深深影响了王之涣的创作取向。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唐代边塞诗核心特征
特征维度
具体表现
本诗体现
题材广阔
涵盖边疆战争、民族关系、边塞风光等
聚焦唐与突厥的军事对峙与政策选择
意象宏阔
多用高山、大河、沙漠等宏大意象
以拂云堆象征边疆地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