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白话译文

夕阳沿着中条山的轮廓缓缓沉落,最后一缕金光掠过山峦的曲线消失在地平线。脚下的黄河如一条奔腾的金色丝带,冲破晋陕峡谷的束缚,向着遥远的渤海奔涌而去,那壮阔的水流仿佛要将天地都卷入其中。若想看到更辽阔的千里风光,领略那目力所及的极致景象,就必须毫不犹豫地登上更高的楼层,让视野突破当下的局限。

三、重点字词注释

鹳雀楼:古名鹳鹊楼,因常有鹳鸟栖息而得名,始建于北周时期(557—581年),由宇文护建造作为军事戍楼,位于今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区域。唐代成为文人登高望远的胜地,因王之涣此诗名扬天下。

依:紧靠着,这里指夕阳沿着山峦的轮廓缓缓下沉,既写出山的绵延,又表现日沉的动态。

尽:消失,指太阳完全沉入山后。这个字不仅描述自然现象,更暗含时间流逝的意味。

穷:穷尽,这里指尽最大可能拓展视野范围。在古汉语中既可以指空间的尽头,也可指程度的极致。

更:再,又,表示动作的递进。这个虚词在诗中起到转折和升华的作用,将物理动作转化为精神追求。

四、作者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一生仕途不算显达,曾任冀州衡水县主簿,因遭人诬陷而去官,此后漫游黄河南北,过着击剑悲歌的边塞生活,晚年复任文安县尉,在任上病逝。

这位被《唐才子传》形容为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的诗人,与高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交往密切,常以唱和诗篇抒发报国情怀。他的诗作现存虽仅六首,却首首堪称精品,除《登鹳雀楼》外,《凉州词》二首等更是千古传诵。当时就有每有作,乐工辄取以被声律的盛况,可见其作品在唐代的影响力。

王之涣的诗歌风格雄浑壮阔,擅长以极简练的语言勾勒宏大意境。作为土生土长的山西人,他对黄河流域的地理风貌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地域情怀在《登鹳雀楼》中得到完美体现。传说中的旗亭画壁故事记载,王之涣的诗在当时就被认为精妙绝纶,远超同辈诗人,这也印证了他独特的艺术造诣。

五、写作背景

《登鹳雀楼》创作于开元中后期(约730—740年),正值盛唐国力鼎盛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唐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上呈现出开放包容、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为诗歌创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从地理背景看,鹳雀楼所在的蒲州古城(今山西永济)是当时的交通要冲和文化重镇。这座始建于北周的军事戍楼,到盛唐时期已逐渐演变为文人雅士登高抒怀的文化地标。它西依黄河水,南枕中条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观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壮丽景色的绝佳位置。楼体四檐三层的建筑结构,为诗人提供了逐层登高、视野不断拓展的物理条件,这正是更上一层楼的物质基础。

从时代精神看,开元年间的文人普遍怀有积极入世、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成为士人的精神追求,这种精神在诗歌中转化为对更高境界的不懈追寻。王之涣虽仕途不顺,但漫游边塞的经历让他对天地辽阔有着更深刻的体会,这种个人感悟与时代精神相互激荡,最终凝结成这千古名句。

值得注意的是,鹳雀楼在唐代不仅是观景胜地,更是中原文化与边塞风情交汇的象征。楼南的中条山与楼西的黄河,构成了中原王朝的天然屏障,而登楼远眺的视野则暗含着盛唐文人胸怀天下的广阔胸襟。这种地理意象与精神追求的完美结合,使诗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盛唐登高诗的特征对比

维度

初唐登高诗

盛唐登高诗

中晚唐登高诗

情感基调

忧郁深沉,生命反思

雄浑阔大,积极进取

内敛沉闷,悲世不遇

意境营造

境界初开,略带压抑

境界全开,壮逸豪迈

低徊百转,苦闷彷徨

代表诗作

王勃《滕王阁诗》

王之涣《登鹳雀楼》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

核心主题

时空短暂,人生无常

拓展视野,追求高远

怀才不遇,思乡怀旧

《登鹳雀楼》堪称盛唐登高诗的典范,它完美体现了由景生情,由情而怀,充满人生思辨与主动入世理想的时代特征。

(二)诗歌结构的景—情—理三层递进

层次

诗句

内容解析

艺术手法

写景层

白日依山尽

写夕阳西沉的动态景象

视觉描写,空间定位

写景层

黄河入海流

写大河奔涌的壮阔气势

视觉兼想象,时空拓展

抒情层

欲穷千里目

抒发拓展视野的强烈愿望

心理描写,过渡转折

哲理层

更上一层楼

揭示进取方能超越的道理

以实喻虚,升华主旨

这种结构使诗歌从具体的自然景象观察,逐步过渡到抽象的人生哲理感悟,实现了景入理势的艺术效果。

(三)中外学者的解读争议

吉川幸次郎的时代精神说:日本汉学泰斗认为,诗中黄河入海流的奔涌与鹳雀楼的巍峨,共同构成了开元时代气吞万里如虎的物质象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