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国际工程承包典型案例
作为在海外工程一线摸爬滚打了十余年的从业者,我常被新人问起:“国际工程到底难在哪?”我的回答始终如一:“难在既要吃透技术标准,又要读懂人心;既要算清成本账,更要算好文化账。”这些年参与和见证的几十个项目里,有三个案例像三面镜子,照见了国际工程承包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技术、文化、规则的碰撞中,让中国方案真正”落地生根”。
一、从”图纸打架”到”民心工程”:东南亚某保障房项目的破局之路
东南亚某国首都的XX保障房项目,是我职业生涯中”最接地气”的一仗。项目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包含12栋18层住宅楼,采用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合同签订时,业主方反复强调”要让普通市民住上安全又舒适的新家”,但谁也没想到,第一张设计图就引发了风波。
1.1初期冲突:标准化与本土化的第一次碰撞
中企团队按国内保障房标准设计了”单元式布局”,每户配独立厨房、卫生间,客厅面宽3.6米。但当地设计院审图时直接打回:“厨房太小!我们的家庭主妇要在厨房同时操作三个炉灶,还要挂吊床哄孩子。”更棘手的是建筑规范差异——当地抗震设防烈度比国内高1度,墙体厚度要求多出5厘米,而我们的结构计算书用的是中国规范,当地审查机构根本不认。
那半个月,项目组办公室的灯就没熄过。设计经理带着团队跑了50多户原住民家庭,用卷尺量灶台尺寸,数厨房悬挂点;结构工程师翻遍当地20年的地震监测数据,重新调整配筋率。最触动我的是老工长王师傅的话:“咱们盖的不是图纸上的盒子,是人家要住一辈子的家啊。”
1.2破局关键:从”技术输出”到”需求翻译”
调整后的设计做了三个关键改动:厨房进深增加0.8米,墙面预留12个悬挂点;客厅与阳台之间取消推拉门,改成可移动的竹编隔断(当地传统材料);每层增设公共晾晒区,解决当地人习惯”晒全楼”的需求。为通过审图,我们聘请了当地注册结构师做技术顾问,用他们的规范重新出计算书,中国团队则负责优化节点构造,把多出的5厘米墙厚通过轻质砌块材料消化,没增加整体造价。
项目交付时,一位搬入新家的老奶奶拉着我的手说:“你们的房子,厨房能放下我女儿的大陶锅,阳台风穿堂过凉快得很,和我小时候住的老房子一样有’人气’。”这个项目最终获评当地”年度民生工程”,业主主动把二期30万平方米项目也交给了我们。
二、从”设备趴窝”到”能源枢纽”:非洲某水电站的”重生”启示
如果说东南亚项目是”民心课”,非洲某国的M水电站项目就是”生存课”。这座设计装机容量120兆瓦的水电站,因原承包商(欧洲企业)管理不善,设备安装进度滞后2年,主机组因长期露天存放出现锈蚀,业主方已发出”履约保函索赔”通知,中企是在这种情况下接的”烫手山芋”。
2.1危机根源:忽视”属地生态”的代价
进场后我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赶工,而是蹲点调研。发现原承包商的问题像一串多米诺骨牌:设备采购合同签的是”到港价”,但当地海关清关效率极低,1000吨的机电设备在港口滞留了8个月;雇佣的本地工人只经过3天培训就上岗,连扭矩扳手的使用规范都不清楚;更要命的是,项目资金按欧元支付,而当地货币两年贬值40%,原承包商为压缩成本偷偷更换了密封件材质,导致机组漏水。
有次我跟着物资经理跑海关,看到仓库里堆着标号”201X年生产”的轴承,grease(润滑脂)已经凝固成块。老物资叹着气说:“人家欧洲公司觉得’按合同办事’就行,可在这儿,合同是纸,人情是路啊。”
2.2重生路径:构建”属地化生态链”
我们的应对分三步走:第一步”止血”,派专人驻海关,用当地传统”茶叙”方式和关务人员建立联系,同时给业主写说明函,用卫星照片证明设备锈蚀非我方责任,争取到3个月宽限期;第二步”换血”,和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开设”水电站运维班”,我们出教材和师傅,学校免学费,承诺优秀学员优先录用,3个月培养出200名合格技术工人;第三步”造血”,把原本”国内生产-海外组装”的模式改为”核心部件国内制造,辅助部件本地采购”,和当地3家机械厂签技术转让协议,教他们生产阀门、管道支架等非关键件,既降低了运输成本,又让业主看到”技术外溢”的实在好处。
项目最终提前45天并网发电,业主在庆功宴上举着酒杯说:“你们不仅修好了电站,还教会了我们怎么建电站。”现在这座水电站是该国电网的”心脏”,我们的运维团队还和当地政府谈下了”培训+托管”的长期合作。
三、从”条款争议”到”标准互认”:中东某轻轨项目的规则博弈
如果说前两个项目是”接地气”和”练生存”,中东某国的C市轻轨项目则是”硬碰硬”的规则战。这个总投资45亿美元的项目,采用FIDIC银皮书(设计-建造-运营)模式,业主方聘请了英国咨询公司做监理,合同条款细到”混凝土养护时温度计误差不能超过0.5℃“,堪称”国际工程的教科书级案例”。
3.1争议爆发:规则理解的”毫米之差”
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