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袁枚《苔》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注:本诗收录于《小仓山房诗集》,创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是袁枚归隐随园十余年后的作品,与《随园诗话》中凡诗之传者,都是性灵,不关堆垛的主张一脉相承)
二、白话译文
情境化译述
在随园的墙角阴湿处,阳光终年难得照临,却有一片青苔自在生长。那抹鲜活的绿意,不是春日特许的恩赐,而是生命本真的倔强绽放。细碎的苔花像米粒般微小,不与桃李争艳,不向牡丹示弱,自顾自地舒展着花瓣——它们懂得,生命的尊贵从不由尺寸大小衡量,每一种绽放都值得被尊重。
逐句直译
阳光照不到的角落
青春的绿意却自然萌发出来
苔花像米粒一样渺小
也学着牡丹的模样热烈绽放
三、重点字词注释
白日不到处:指阳光难以照射的阴暗角落。白日不仅指物理上的阳光,暗喻世俗目光关注的中心;不到处象征被忽视的平凡角落,与袁枚关注小人物的性灵主张呼应。
青春恰自来:青春此处特指苔藓鲜绿的生机,而非指人的青年时期。恰自来强调这种生机的自发性——不依赖外力(如阳光),源自生命本身的力量,体现性灵说中真情自足的理念。
如米小:形容苔花极其微小。袁枚在《随园诗话》中强调诗写细微,此处以生活化的比喻(米粒)取代华丽辞藻,符合其语言浅白而意深的创作追求。
也学牡丹开:学字用得极妙,非模仿攀比之意,而是平等的生命姿态。牡丹象征富贵显赫,苔花象征平凡卑微,也学二字打破等级偏见,主张每个生命都有绽放的权利。清代学者田瑞文指出,这里的学暗含袁枚对恩师尹继善的敬慕之情,是以苔花自比,以牡丹喻师的双关语。
四、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随园主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诗人、散文家,性灵派文学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他4岁启蒙,24岁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为官清廉颇有政绩。33岁时因厌倦官场束缚,毅然辞官,买下南京小仓山随园,在此隐居五十余年,过着读书、著述、授徒的闲适生活。
袁枚的文学主张尖锐批判当时文坛盛行的复古模拟之风,提出性灵说——主张诗歌应抒写真情实感,重视自然天性与个体体验,反对堆砌典故和刻意雕琢。他在《随园诗话》中写道: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认为创作应如清泉出涧,自然流淌。
其作品现存《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子不语》等,诗歌题材广泛,尤擅从日常生活与自然细微处取材,语言清新通俗却意蕴深远。晚年创作的《苔》正是其成熟时期的代表作,以微小生物为喻,将人生感悟与诗学主张完美融合,展现了于细微处见精神的艺术功力。
五、写作背景
《苔》创作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是袁枚归隐随园十余年后的作品。据《小仓山房诗集》编次考证,此诗写于《望山尚书以七十生辰作相仍督两江奉贺四首》之后,明确指向为祝贺恩师尹继善七十寿辰而作。尹继善是清代重臣,曾多次提携袁枚,二人师生情谊深厚。袁枚借此诗既表达对恩师如牡丹绽放的功业祝贺,也暗喻自己如苔花自开的隐居坚守,形成巧妙的双向致意。
从个人境遇看,此时袁枚已彻底摆脱官场桎梏,在随园过着闭门造诗的生活。他在《随园后记》中描述这段时光:余居随园,深山之中,每日与松竹为邻,花鸟作伴,这种贴近自然的生活让他得以细致观察苔藓等微小生物的生长状态。据考证,随园中有多处阶前苔绿的景致,成为他创作的直接灵感来源。
从文学背景看,此诗是袁枚性灵说的实践宣言。当时文坛仍被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想影响,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而袁枚则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苔》通过描写被主流忽视的苔花,隐喻性地反抗这种文学等级观念,证明微小题材亦可成就佳作,与他诗无定法,以情为主的理论完全呼应。
六、相关知识梳理
(一)古典诗词中苔藓意象的演变
时期
代表诗人
诗句
意象内涵
与《苔》的对比
魏晋
张协
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象征寂寥破落
袁枚打破悲情传统,赋予生机
唐
刘禹锡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表现隐逸高洁
同样写生机,但袁枚更强调主动绽放
唐
王维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营造空寂意境
王诗重静谧,袁诗重动态生命力
清
袁枚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歌颂平凡自强
首次将苔藓从环境烘托提升为生命主体
这种演变反映了文人对自然认知的深化,袁枚完成了苔藓意象从背景陪衬到生命主角的转变。
(二)袁枚同题诗《苔》的对比赏析
袁枚另有一首同题五言绝句:
各有心情在,随渠爱暖凉。
青苔问红叶,何物是斜阳。
这首诗侧重描写苔藓的生存特性,通过青苔与红叶的对话,表现不同生命对环境的适应。与白日不到处版本相比:
维度
《苔》(白日不到处)
《苔》(各有心情在)
主题
生命绽放的主动性
生命特性的差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