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完整)集水明排与降水做法
集水明排与降水是土木工程中控制地下水位、确保基坑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安全的关键技术措施,其核心在于通过主动或被动排水方式降低作业面水位,改善土体稳定性,避免涌水、流砂、管涌等灾害。二者在适用条件、技术原理及实施工艺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常结合使用以应对复杂地质水文条件。以下从技术原理、系统构成、设计方法、施工工艺、运行管理及常见问题处理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集水明排技术
(一)技术原理与适用条件
集水明排属重力排水范畴,利用地下水自身重力作用,通过预设的排水通道(排水沟)汇集至集水井,再由水泵抽排至施工区域外。其本质是被动排除地表滞水、浅层地下水及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渗水,适用于以下场景:地下水位埋深较大(通常水位线低于开挖面或仅局部高于开挖面)、土层渗透系数较小(如黏性土、粉质黏土,渗透系数k1.0m/d)、涌水量较小(单井涌水量50m3/d),或作为降水技术的辅助措施(如排除降水后残留的地表积水、雨水)。在砂性土或粉土中单独使用时需谨慎,因易引发边坡失稳或流砂,需配合边坡支护(如土钉墙、钢板桩)实施。
(二)系统组成与设计要点
集水明排系统由排水沟、集水井、排水泵及排水管网四部分构成,各组件设计需结合基坑尺寸、土质条件、涌水量及开挖深度综合确定。
1.排水沟设计
排水沟需沿基坑周边(坡脚外0.30.5m)或内部(分层开挖时每层设置)布置,形成环形或网格状排水体系,确保水流畅通无死角。其断面形式多为梯形或矩形,尺寸按“汇水面积×水力坡度×渗透系数”计算确定:
宽度(B):根据涌水量及施工空间,通常0.30.6m,土质松散时需适当加宽以防止坍塌;
深度(H):沟底需低于基坑开挖面0.30.5m,确保积水能自流汇入,沟壁坡度(1:0.51:1.5)需根据土质调整——黏土可陡至1:0.5,砂土需缓至1:1.5,必要时采用砖砌或混凝土浇筑沟壁(厚100150mm);
坡度(i):沿水流方向设置0.2%0.5%的坡度,砂土中取上限(防止淤积),黏土中取下限(减少土方开挖量),若坡度不足需增设接力集水井。
2.集水井设计
集水井为临时储水设施,用于汇集排水沟水流并为水泵提供安装空间,其布置需满足“每3050m设一个”或“每个集水井控制面积≤200m2”的原则,位置避开基坑阳角(应力集中区)及支护结构立柱。关键参数设计如下:
尺寸:长×宽×深=1.02.0m×0.81.5m×1.53.0m,深度需低于排水沟底0.51.0m(形成水位差,确保排水通畅),涌水量大时可扩大至2.0m×2.0m×4.0m;
井壁处理:砂土或粉土层中需采用钢筋笼(φ1216mm钢筋,间距200300mm)或预制混凝土井筒支护,防止井壁坍塌;黏土层可采用放坡开挖(坡度1:0.31:0.5);
井底过滤层:铺设300500mm厚级配砂石(粒径520mm),防止水泵吸入泥砂堵塞叶轮,砂石层上覆盖滤网(尼龙网或土工布,目数80100目)。
3.排水泵选型
水泵需满足“流量(Q)≥1.2倍计算涌水量,扬程(H)≥实际扬程+安全余量(10%20%)”的要求,常用离心式潜水泵(适合小流量)或污水泵(含泥砂时),具体选型步骤:
涌水量计算:按“集水面积×渗透系数×水力坡度”估算,或通过现场抽水试验确定(公式Q=1.366k(2Hs)s/lg(R/r),其中k为渗透系数,H为含水层厚度,s为水位降深,R为影响半径,r为集水井半径);
扬程计算:H=井内水位至排水出口垂直高度+管路沿程水头损失(钢管每100m损失58m,软管每100m损失1015m)+局部水头损失(弯头、阀门损失约总扬程5%);
备用系数:需设置12台备用泵(与主泵同型号),防止主泵故障导致水位回升,备用泵需定期试运行(每周1次,每次30min)。
4.排水管网布置
排水管采用PVC管(φ110200mm)或钢管(φ100150mm),沿地面或架空敷设,出口需远离基坑(距离≥30m),避免排水回流。管网坡度≥0.3%,转弯处设支墩固定,接口采用法兰或承插连接(密封胶密封),防止渗漏。
(三)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
集水明排施工需与基坑开挖同步进行,遵循“先排水后开挖、分层设置、随挖随护”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
1.测量放线
根据基坑平面图放出排水沟中心线及集水井位置,用白灰或木桩标记,确保排水沟距坡脚距离偏差≤50mm,集水井位置偏差≤100mm。
2.沟槽开挖
采用人工配合小型挖掘机开挖(沟宽0.5m时人工开挖),沟底预留100150mm土层,由人工清理至设计标高,确保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2024)一年级数学上册《10的认识》(课件).pptx VIP
- 2024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GZ106研学旅行赛项规程+赛题 (3).docx VIP
- 八年级英语上册各单元练习题及专题语法习题.doc VIP
- FANUC工业机器人集成359.pptx VIP
- 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三壳组对专用工装及安装方法.pdf VIP
- 【医学】呼吸内科诊疗常规 共(29页).doc VIP
- 公司财务原理 第十一版 习题答案 - Principles of Corporate Finance ,11th edition ,solution.pdf VIP
- 电气控制与S7-1200 PLC应用技术教程郑海春习题答案.docx VIP
- 《网络安全》安全教育PPT课件.pptx VIP
- 《结核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及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要点.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