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0课《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圈画关键词句,准确概括老人创造的“奇迹”及所处环境的特点,学习“数据佐证+场景描写”的表达方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比阅读、小组辩论等活动,理解“青山不老”的双重含义,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精神的衬托作用。
3.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课文插图与补充资料,感受文字背后的画面感,学写“环境—行为—精神”的片段赏析。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悟老人“与山川共存”的生命境界,树立生态保护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老人创造奇迹的具体表现及环境背景,理解“奇迹”的内涵。
难点:领悟“青山不老”的象征意义,体会老人精神与自然永恒的深层关联。
教学准备
1.预习任务:完成“晋西北生态变迁”资料搜集卡,标注1-2处最震撼的数据或图片。
2.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含晋西北今昔对比图、梁衡《没有新闻的角落》创作谈片段)、学生活动任务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块一情境导入:一张照片里的“生命之问”(5分钟)
1.视觉冲击:
课件呈现两张对比图片:①2000年晋西北黄沙漫天的沟壑照片;②2015年老人植树后的青山航拍图。
提问:“如果告诉你,这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同一地点,间隔仅15年,你相信吗?创造这片绿色奇迹的,是一位81岁的老人。他究竟是怎样的人?”
2.课题聚焦:
板书课题《青山不老》,引导学生用“拆词法”提问:“‘青山’指什么?‘不老’的仅仅是青山吗?”(预设:青山=自然景观/精神象征;不老=永恒/传承)
设计意图:通过今昔对比图片制造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用“拆词提问法”培养批判性思维,为后文解读“象征意义”铺垫。
板块二初读梳理:用“三维坐标”定位人物(8分钟)
1.快速跳读:用“△”标出文中直接描写老人的段落(第1、3、5自然段),完成“人物三维坐标”任务单:
维度
关键词摘录(原文)
我的批注(感受/疑问)
年龄与外貌
81岁、瘦小、旱烟袋、拐杖
(如:“瘦小”与“奇迹”是否矛盾?)
生活环境
晋西北、三间房、山沟
(如:“山沟”的具体环境是怎样的?)
核心行为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林带、三千七百亩
(如:“三千七百亩”相当于多少个操场?)
2.同桌互查:结合坐标信息,用“虽然……但是……”句式串联内容(例:“虽然老人生活在艰苦的晋西北山沟,但是用十五年时间创造了三千七百亩绿洲。”)
3.方法提炼:
小结:概括主要内容可采用“矛盾法”——抓住人物最突出的“反差点”(如“瘦小身躯”与“巨大奇迹”),让表达更具张力。
设计意图:通过“三维坐标”可视化工具,引导学生系统提取信息,同时渗透“矛盾分析法”,为后续理解人物精神埋下伏笔。
板块三精读探究:环境与奇迹的“极限挑战”(15分钟)
(一)聚焦“奇迹”:用数据解构“不可能”
1.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资料,完成“奇迹数据解码表”:
数据原文
换算与联想(参考:1亩≈667㎡,1个操场≈4000㎡)
我的发现(数据背后的付出)
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
(如:防风林带总长约多少公里?)
(如:需多少树苗?如何抵御风沙?)
三千七百亩林网
(如:相当于925个操场,每天需植多少棵树?)
(如:十五年无休,背后的坚持)
淤泥两米厚
(如:这些泥土从何而来?意味着什么?)
(如:生态改善的直接证据)
2.全班辩论:
辩题:“老人创造的奇迹,主要靠‘毅力’还是‘智慧’?”
(提示:结合“土炕种树”“雨季育苗”等细节,或补充晋西北植树成活率数据——年均不足30%)
(二)还原“环境”:用场景烘托“艰难”
1.五感描写分析法:
课件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不同符号标注:
视觉(如“狂风呼啸”“黄沙弥漫”)
听觉(如“马牛倒行”“树木折断”)
触觉(如“霜冻刺骨”“沙尘打脸”)
2.角色代入想象:
提问:“假如你是跟随老人的记者,第一次走进这条山沟,你会闻到什么气味?脚下的土地是什么触感?”(预设:土腥味、干裂感、风的刺痛感)
3.写法探究:
对比阅读:
原文:“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改文:“这里风沙很大,经常吹跑牛马。”
讨论:原文为何用“逆吹”“擎之”等动词?(明确:夸张手法凸显环境的“险恶”,反衬老人的“不屈”)
设计意图:通过“数据换算”“五感分析”等活动,将抽象文字转化为具象体验;辩论环节培养辩证思维,写法对比渗透表达技巧。
板块四深读悟情:“不老”的精神密码(10分钟)
(一)象征义解读:“另一种东西”是什么?
1.文本细读:
焦关键句:“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
小组讨论:结合以下资料,用“‘另一种东西’是______,因为______”句式发言:
资料1:老人临终前说:“我栽的树,让后人过好日子。”(《梁衡创
-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正高级职称,市高层次人才 + 关注
-
实名认证服务提供商
教师资格证、高级教师持证人
专注于文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和润色等,己有近十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具有扎实的方案功底,可承接演讲稿、读后感、任务计划书、营销策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