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航道护岸施工关键工序控制手册
前言
写这本手册时,我正蹲在江边的施工便道上。远处挖机的轰鸣声混着江水拍岸的声响,脚下新铺的碎石硌得鞋底生疼——这种“疼”我太熟悉了,干航道护岸这行十二年,从测量员到项目技术负责人,每道工序的“痛点”都像刻在骨子里。护岸不是简单的“垒石头”,它是航道的“盔甲”,是船舶的“安全带”,更是沿江百姓的“安心墙”。今天把这些年摸爬滚打攒下的经验梳理出来,不为别的,就想让刚入行的年轻人少走点弯路,让每一段护岸都能站得直、扛得住。
一、总则:护岸施工的“根”与“魂”
1.1手册定位与适用范围
本手册聚焦内河航道护岸施工全流程中的关键工序控制,适用于重力式浆砌石护岸、混凝土预制块护岸、生态型护岸(如格宾网、植草砖)等常见结构类型。所谓“关键工序”,是指直接影响护岸稳定性、耐久性及航道通航安全的核心环节,包括但不限于测量放线、基础处理、主体结构施工、防冲护底、附属设施安装五大类。
1.2控制原则:从“经验主义”到“科学管控”
刚入行时,师傅总说“护岸要像老农民种庄稼,根扎不深,苗长不壮”。现在回头看,这话里藏着两个关键:一是过程控制——每道工序都是下一道的基础;二是数据说话——以前靠“敲敲石头听声音”判断砂浆强度,现在得靠试块检测、仪器测量。咱们的控制原则就三条:
预控优先:开工前做足勘察,预判地质、水文风险;
过程留痕:每道工序验收单必须签字留底,隐蔽工程必须拍照存档;
动态调整:遇到突发情况(比如暴雨导致土方超挖),立即停工会商,绝不“硬着头皮干”。
二、关键工序控制:把“细节”钉进护岸里
2.1第一道关:测量放线——护岸的“骨架线”
测量员小张去年犯过一个错:放线时没复核控制点,结果护岸轴线偏了15公分,等基础挖到一半才发现,返工挖掉60米基础,耽误了20天工期。这事儿让我明白:测量不是“拉尺子”,是给护岸定“生死线”。
2.1.1仪器与人员准备
必须用校准过的全站仪(精度±2″)和水准仪(DSZ2级以上),测量员至少2人,一人操作一人复核。开工前我习惯带着徒弟们“遛现场”:“看到江滩上那棵老柳树没?它东边3米是已知控制点A1,咱们今天所有放线都得从这儿引。”
2.1.2放线步骤与复核要点
控制网布设:沿护岸轴线每50米设一个加密控制点,用混凝土桩+钢筋头标记(钢筋头刻十字线),桩顶高出地面20公分,周围用红漆画圈警示。去年有次下雨,运输车辆压坏了控制点,导致后续放线全偏,教训深刻——控制点周围必须用沙袋围挡,立“测量禁区”警示牌。
轴线测放:按设计图纸放出护岸顶线、坡脚线、基础边线,每10米打一个木桩(桩上钉小钉标记坐标),曲线段加密到5米。我习惯让测量员用不同颜色区分:顶线红漆,坡脚线蓝漆,基础边线黄漆,老远就能看明白。
高程控制:用“往返测法”测设护岸各层标高(比如基础底、胸墙顶),误差必须控制在±20mm内。记得有次汛期前赶工,测量员图快只测了单程,结果基础垫层标高比设计低了30mm,后来不得不补浇混凝土,多花了2万多块。
口诀:一校仪器二复核,三查标记四留痕;宁可多走两步路,不放一个“马虎点”。
2.2第二道关:基础处理——护岸的“命根子”
基础是护岸的“根”,去年某项目护岸投用半年就出现滑移,挖开一看,基础底下全是淤泥,根本没清到持力层。这事儿让我至今后怕:“护岸基础要是偷懒,早晚要‘栽跟头’。”
2.2.1土方开挖:别让“超挖”成“隐患”
分层开挖:按设计坡度(一般1:1.5~1:2)分层下挖,每层厚度不超过1.5米。用反铲挖机时,最后30公分必须人工清底,避免扰动原土。我见过挖机手图快,一斗下去多挖了50公分,结果不得不用碎石回填,反而更费工。
基底验收:清底后必须请设计、监理现场验槽,重点查两点:一是地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一致(比如有没有软卧层、泉眼);二是标高是否符合设计(用5米靠尺+水准仪每20米测一次)。前年在某沙质河床项目,验槽时发现基底有3处“翻砂”(地下水冒沙),我们立即用级配碎石换填,再打设排水盲沟,才避免了后续沉降。
2.2.2地基处理:“软地基”要“硬办法”
如果基底是淤泥、松散沙土等软弱地层,必须做加固处理:
换填法:挖除软土,换填碎石(粒径5~30mm)或片石(厚度≥150mm),分层夯实(每层20公分,用振动夯机夯6遍)。记得有次换填时,工人图省事没分层,直接堆了1米厚碎石,检测时压实度只有80%(设计要求95%),最后只能全部返工。
抛石挤淤:适用于淤泥层较厚(2~3米)的情况,用粒径≥300mm的块石从岸边向江中抛投,直到块石露出淤泥面,再用重型机械碾压密实。去年在洞庭湖区项目,淤泥层厚达4米,我们抛石后连续碾压3天,检测承载力达到180kPa(设计150kPa),才算过了关。
口诀:开挖别贪快,基底要验清;软基不糊弄,换填要分层。
2.3第三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