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汉唐宋明外交政策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王朝的外交政策,如同一条蜿蜒的长河,既受国力盛衰的潮汐推动,又因时代需求的风向改变河道。从强汉的凿空西域到盛唐的万邦来朝,从赵宋的以商为桥到朱明的海禁开合,汉、唐、宋、明四个大一统王朝的外交策略,不仅是应对边疆危机的权宜之计,更是文明特质与时代精神的集中投射。本文将沿着时间脉络,梳理四朝外交政策的演变轨迹,探寻其中隐藏的历史规律。
一、汉朝:从”和亲纳贡”到”凿空西域”——开拓期的外交逻辑
(一)汉初困局:白登之围后的现实妥协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军追击匈奴,却在平城白登山被冒顿单于的40万骑兵围困七日。这场惨败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新生汉朝”灭胡”的豪情。此时的汉朝,经历秦末战乱后”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经济凋敝、兵甲不全。娄敬提出的”和亲”策略,成为最现实的选择——将宗室女嫁与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絮缯酒米,换取北边安宁。文景二帝延续这一政策,《汉书·匈奴传》记载,文帝曾致信老上单于:“朕与单于俱由此道,顺天恤民,世世相传,施之无穷”,字里行间满是无奈的妥协。
但这种妥协并非毫无底线。汉朝在”和亲”的同时,也在暗中积蓄力量:实行”马复令”鼓励养马,在边郡设立牧马苑;修建烽燧亭障完善防御体系;通过”贵粟政策”积累粮食。到汉武帝即位时,“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国力已今非昔比。
(二)武帝转折:从防御到进取的战略跃升
元光二年(前133年)的马邑之谋,标志着汉朝外交政策的根本转向。汉武帝采纳王恢建议,试图诱歼匈奴主力,虽因计划泄露功败垂成,却拉开了汉匈战争的大幕。卫青七击匈奴、霍去病”封狼居胥”,不仅收复河南地、打通河西走廊,更彻底改变了汉匈力量对比。
但真正影响千年的,是张骞的”凿空”之旅。建元三年(前138年),这位汉中郎将带着百余人从长安出发,历经13年磨难(被匈奴扣押11年、妻子儿女留在匈奴),最终抵达大月氏。尽管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标未达成,却带回了关于西域36国的珍贵情报。此后汉朝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元封六年(前105年)与乌孙和亲,太初四年(前101年)设使者校尉管理西域屯田,神爵二年(前60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府。这条由骆驼商队踏出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丝绸、瓷器西传的商路,更是汉文化”德被四夷”的传播之路——大宛学汉式凿井技术,龟兹王模仿汉家制度,连罗马贵族都以穿丝绸为时尚。
(三)汉外交的核心特征
汉朝外交呈现鲜明的”双轨制”:对匈奴等强邻,前期以”和亲+岁币”缓和矛盾,后期以军事打击确立优势;对西域诸国,则通过”册封+屯田+互市”构建朝贡体系雏形。这种策略的底层逻辑,是”以战促和”的实用主义——没有卫青、霍去病的铁骑,就没有呼韩邪单于的”稽首称臣”;没有张骞的”凿空”,就没有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汉朝用了百年时间,完成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经营的转变,为后世王朝树立了”强则拓边、弱则守成”的外交模板。
二、唐朝:“天可汗”体系下的开放包容——鼎盛期的文明自信
(一)从”渭水之盟”到”天可汗”:政治智慧的升华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刚即位便遭遇突厥20万大军兵临渭水。这位年轻的皇帝单骑赴盟,与颉利可汗隔河对话,最终以”倾府库赂之”换得突厥退兵。此事成为李世民的”奇耻大辱”,他曾对侍臣说:“往者国家草创,太上皇以百姓之故,称臣于突厥,朕未尝不痛心疾首。”此后他”每日引数百人于殿前教射”,亲自考核将士武艺,同时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恢复经济。仅仅四年后(630年),李靖率3000精骑夜袭定襄,生擒颉利可汗。突厥贵族感慨:“自天可汗(李世民尊号)出,我突厥有更生之望。”
与汉朝不同,唐朝对突厥降众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政策。颉利可汗被封为右卫大将军,突厥贵族中五品以上官员百余人,几乎占朝官半数。这种”华夷一家”的胸怀,让唐朝的影响力远播四方。贞观四年(630年),“四夷君长诣阙请上为天可汗”,李世民成为”天可汗”,开创了”皇帝+天可汗”的双重身份模式——对内是中原王朝的皇帝,对外是游牧世界的共主。
(二)多元包容:外交实践的创新突破
唐朝的外交舞台,上演着比汉朝更绚丽的剧目:
羁縻州府:在突厥故地设6个都督府,在回纥设瀚海都督府,在西域设安西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这些机构不改变当地风俗,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仅定期朝贡、出兵助战。《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共设羁縻州856个,“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
和亲外交:不同于汉朝的”宗室女和亲”,唐朝多次以真公主和亲(如文成公主、金城公主)。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的不仅有”释典、医方、工技、历数”等书籍,还有芜菁种子、酿酒工匠、造纸匠人。松赞干布特意为她修建小昭寺,甚至”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这种”文化输出式和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