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对外贸易政策变化.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明对外贸易政策变化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长卷,其中汉朝与明朝作为两个大一统王朝,其对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既承载着时代的印记,又折射出中华文明与世界互动的智慧。从张骞凿空西域的驼铃阵阵,到郑和宝船劈波斩浪的帆影点点;从汉初”通关市”的谨慎试探,到明隆庆”准贩东西二洋”的开放包容,汉明两朝的贸易政策虽相隔千年,却共同书写了中国古代对外交流的辉煌篇章。本文将沿着时间脉络,深入解析两朝政策的演变逻辑、具体内容与历史影响,在对比中探寻古代中国与世界互动的深层规律。

一、汉朝:陆上丝路的开拓与政策体系的奠基

1.1汉初:从”白登之围”到”通关市”的被动开放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时,中原大地历经秦末战乱,“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的经济凋敝现实,决定了汉初对外政策的基调。北方匈奴的威胁更如悬顶之剑——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中,刘邦被冒顿单于围困七日,最终以”和亲”纳贡换得喘息之机。这种背景下,汉初的对外贸易带有鲜明的”防御性”特征。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高祖刘邦在”和亲”的同时,与匈奴”约为昆弟以和亲,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开通关市”。所谓”通关市”,即在边境设立固定交易场所,由官府管理,允许汉匈百姓交换物资。此时的关市规模有限,汉朝输出的主要是中原的丝绸、粮食、铁器(初期限制严格),输入的多为匈奴的马匹、牛羊。但这种看似被动的开放,实则蕴含深意:通过经济纽带缓和冲突,同时以”互市”获取紧缺的战马(汉初骑兵建设急需)。

文景时期,随着”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现,关市规模逐渐扩大。《盐铁论》提到”孝文皇帝通关梁,不异远方”,说明内地与边贸的流通限制有所放宽。但此时对铁器、铜钱等战略物资的出口仍有严格管控,《二年律令·津关令》中便规定”禁民毋得私买马以出扜关、郧关、函谷[关]、武关及诸河塞津关”,防止技术与资源流入匈奴。这种”有限开放”的政策,既满足了民生需求,又保障了国家安全,为汉武帝时期的战略转型埋下伏笔。

1.2武帝时期:凿空西域与”凿通丝路”的主动经营

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即位时,汉朝”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国力强盛为对外扩张提供了物质基础。更关键的是,汉武帝改变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转而采取军事打击与外交结盟双管齐下的策略——这直接推动了对外贸易政策的根本性转变。

建元三年(前138年),张骞应募出使大月氏,虽未达成联合击匈奴的军事目标,却意外”凿空”了中原与西域的交通线。元狩四年(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携带”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与乌孙、大宛、康居等国建立联系。此后,汉朝通过军事手段(如李广利征大宛)、设立河西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建立西域都护府(前60年)等措施,逐步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

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呈现三大特征:其一,官方主导的”朝贡贸易”兴起。《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各国”遣使贡献”时,汉朝”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通过”厚往薄来”的方式吸引各国归附。如大宛献汗血马,汉朝回赠黄金、丝绸;安息使者带来”大鸟卵及黎靬善眩人”(鸵鸟与魔术师),汉朝则回赐锦绣缯帛。其二,民间商队合法化。《史记·大宛列传》提到”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这些”使者”实为官方背书的商队,他们”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在西域”市易”。其三,建立完善的通关制度。敦煌悬泉置汉简显示,商队需持”传”(通行证)过关,上面注明人数、货物种类(如”牛五头,帛廿匹”)、目的地;关卡官员需核查”传”与货物是否相符,对违禁品(如兵器、铜器)严格查扣。

这种主动经营的政策成效显著:据《后汉书·西域传》统计,至西汉末,丝绸之路”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贸易路线从长安经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延伸至安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大秦(罗马帝国),形成”万里同风”的贸易网络。中原的丝绸、漆器、铁器西传,西域的葡萄、苜蓿、胡麻东进,更重要的是,汉朝通过控制丝路贸易,将政治影响力辐射至中亚,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

1.3东汉:丝路的”三通三绝”与政策的弹性调整

东汉初期,由于王莽乱政与匈奴复强,丝绸之路一度”闭绝”。但随着光武帝恢复国力,尤其是明帝、章帝时期(58-88年)班超经营西域31年,丝路得以”复通”。这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政策更具弹性,既延续了西汉的官方主导模式,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首先是”以夷制夷”的管理策略。班超在西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通过联合亲汉小国(如于阗、疏勒),打击匈奴势力,保障商路安全。其次是民间贸易的规范化。《居延汉简》记载,东汉边郡设有”市吏”,负责管理胡汉互市,征收”市租”(税率约为1-3%),并调解贸易纠纷。如简文”元康二年十一月庚申,羌人买谷四千石,与市吏张

文档评论(0)

nastasi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