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6年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专题-学生版——文言文阅读教材回归题
目录
TOC\o1-3\h\u
01考情解码?命题预警 2
02体系构建?思维可视 3
03核心突破?靶向攻坚 4
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4
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5
衔接方式三:回归教材文本 6
04真题溯源?考向感知 8
年份
卷别
衔接方式
衔接课文
2025
全国一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屈原列传》《离骚》
《短歌行》《烛之武退秦师》
全国二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论语?为政》《琵琶行》
《出师表》《陈涉世家》
2024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老子》《孔雀东南飞》
《爱莲说》《项脊轩志》
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师说》《鸿门宴》
《周亚夫军细柳》
2023
新课标Ⅰ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兼爱》
新课标Ⅱ卷
衔接教材字词(选择题)
《桃花源记》
考情解码:
①从高考题看,文言文教考衔接在不断强化,现有考题主要是衔接教材中的文言字词。
②衔接的教材既包括高中语文教材,也包括初中语文教材;衔接的教材字词,既包括实词虚词,也包
括文化常识词汇。
命题预警:
随着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未来的高考题,有可能涉及到融通教材中的观点,呈现教材中的文本。
衔接方式一:衔接教材字词
“衔接教材字词”是文言文教考衔接的主要考题。字词的衔接主要是考查“同一字词”在“考试文本”与“教材课文”中的意义与用法异同。
衔接的字词包括:实词、虚词、文化常识词汇。
衔接的课文包括:初中课文、高中课文。
例1.(2025全国一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往、去,与《屈原列传》“使使如秦受地”“臣请往如楚”的“如”意义相同。
B.与,音yù,参与,与《离骚》“恐年岁之不吾与”的“与”读音、意义均不相同。
C.曷为,“曷”作“为”的前置宾语,与《短歌行》“何以解忧”的“何以”结构相同。
D.若,连词,如果,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若”意义相同。
例2.(2025全国二卷)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殆,几乎,与《论语·为政》中“思而不学则殆”的“殆”意思不相同。
B.暗,糊涂,与《琵琶行》中“寻声暗问弹者谁”的“暗”意思不相同。
C.奖,辅助,与《出师表》中“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奖”意思相同。
D.指,同“旨”,与《陈涉世家》中“卜者知其指意”的“指”意思相同。
衔接方式二:融通教材观点
随着教考衔接的不断强化,文言文考查有可能以“融通教材观点”的方式,进行教考衔接。
具体而言,即是考卷文本的观点,与教材课文中的观点,具有相似性或相异性。考题要求对其进行比较辨析,并结合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融通教材观点”主要以简答题的方式出现,教材文本不会出现,回答此题时,考生需要对教材课文比较熟悉。
例1.阅读下列文段,回答后面试题。
后唐庄宗有二臣焉:嗣源居不赏之功,挟震主之威,得国兵之权,执之而不释也。庄宗无以夺之,而稍忌其逼。崇韬常有大功于国,忠而可倚,而嗣源之所畏者也。庄宗苟能挟所可倚而制所可忌,则嗣源虽怀不自安,而有顾惮,非敢辄发也。庄宗知其所忌,而不知其倚,故崇韬以忠见疏,谗疾日急。庄宗知得蜀足以资其盛强,而不知崇韬之死已去嗣源之畏。故邺下之变,嗣源以一旅之众,西趋洛阳,如蹈无人之境,其迁大器易若反掌。且内有权臣窥伺间隙,乃空国之师勤于远役,固已大失计矣。而又去我之所与与彼之所畏者,则大祸之集可胜救哉?虽得百蜀,无救其失国也。
(节选自何去非《郭崇韬论》)
对于庄宗李存助失去天下的原因,材料中何去非的观点与《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的观点不同,请简要说明。
例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试题。
上(唐太宗)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