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记忆作文写作思路及范文指导
记忆,是心灵深处的一泓清泉,时而平静,时而泛起涟漪。将这些流动的光影捕捉、定格,并赋予其文字的温度与力量,便是记忆作文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对过往的简单回溯,更是对生命体验的提炼与升华。如何让笔下的记忆鲜活可感、引人共鸣?以下将从写作思路与范文赏析两方面,提供一些实用的指导。
一、写作思路:唤醒、筛选、沉淀、升华
(一)唤醒记忆:捕捉那些“值得书写”的瞬间
并非所有过往都值得浓墨重彩。记忆作文的第一步,是从纷繁的往事中,唤醒那些真正触动过我们内心的“关键帧”。
1.情感的锚点:那些曾让你欢笑、落泪、震撼、温暖、愧疚或释然的时刻。情感是记忆最忠实的守护者,也是文章最能打动人心的内核。
2.独特的体验:一次不寻常的旅行、一件亲手制作的物品、一场特殊的遇见,或是某个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生活印记。独特性往往能带来新鲜感。
3.成长的印记:那些让你获得启示、发生转变、懂得道理的事件。这类记忆自带深度,易于挖掘内涵。
方法:可以尝试闭目冥想,从某个具体的意象(如一个老物件、一种气味、一句熟悉的话语)入手,让思绪自然流淌,捕捉最初的情感触动点。
(二)筛选与聚焦:确定核心事件与主题
唤醒记忆后,不能面面俱到,需要筛选。
1.聚焦核心事件:选择一个或几个紧密关联的核心事件作为文章的主体,避免写成流水账。这个事件应是记忆中最清晰、情感最饱满的部分。
2.提炼核心主题:思考这个记忆对你而言,意味着什么?是亲情的温暖、友情的珍贵、故乡的眷恋,还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某种品质的赞美?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决定了写作的方向和深度。
提醒:主题不宜过大过空,应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例如,通过“一碗热汤面”来体现母爱,比空泛地谈论“母爱伟大”更具体感人。
(三)构思与立意:搭建文章的骨架
1.立意的深度:不仅仅是“我想起了一件事”,更要思考“这件事带给我什么”、“它在我生命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立意的高下,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格调。
2.结构的安排:
*顺叙: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易于读者理解。
*倒叙:先写出事件的结果或最触动你的瞬间,再回溯起因和经过,能一开始就抓住读者。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与之相关的回忆或背景材料,使内容更丰富,结构更灵活。
*片段组合式:围绕一个核心主题,选取几个不同的记忆片段进行组合,共同诠释主题。
建议:对于记忆作文,倒叙和插叙往往能制造悬念或增加层次感,是不错的选择。
(四)表达与深化:用细节点亮文字,用情感打动人心
1.调动感官,细节描写:记忆的鲜活,离不开生动的细节。
*视觉:颜色、形状、场景。
*听觉:声音、对话。
*嗅觉:气味(饭菜香、泥土芬芳、旧书的味道)。
*味觉:味道(奶奶做的菜的滋味)。
*触觉:温度、质感(粗糙的手掌、柔软的毛衣)。
*心理活动:细腻地描写当时的所思所感,以及现在回想起来的心境变化。
2.真情实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作者自己真正被打动,才能打动读者。避免虚假的煽情和空洞的抒情。
3.语言的锤炼:力求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要避免堆砌辞藻。朴实真挚的语言,往往更具力量。
4.点睛之笔,深化主题: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可以对记忆的意义进行总结和升华,或留下余味,引人深思。但要自然,避免生硬说教。
二、范文片段赏析与指导
以下提供一个范文片段及其简要赏析,旨在具体说明上述写作思路的运用:
范文片段示例:
(开头:倒叙引入,设置悬念)
那把旧藤椅,如今安静地立在老家的屋檐下,积了薄薄一层灰。阳光透过稀疏的叶隙洒在它身上,藤条的纹理在光影中明明灭灭,像极了奶奶脸上的皱纹。每次回老家,我总要在它旁边站上一会儿,指尖轻轻拂过那些光滑温润的藤圈,往事便如潮水般涌来,带着阳光和艾草的味道。
(主体:细节描写,展现温情)
小时候,夏日的午后总是格外漫长。蝉鸣聒噪,阳光把地面烤得发烫。奶奶便会把这把藤椅搬到院子里的老槐树下,用一把大蒲扇,一下一下,摇出缓缓的风。我常常缠着奶奶,要她讲故事。她的声音不高,带着一点沙哑,却像有魔力一般,总能让我安静下来。她会讲她年轻时的趣事,讲爷爷当兵的故事,也讲那些早已远去的、带着几分神秘色彩的乡野传说。
我就趴在奶奶的膝头,或者蜷在藤椅旁边的小板凳上,听着故事,闻着奶奶身上淡淡的艾草香——那是她夏天常用来驱蚊的。偶尔,她会停下来,用粗糙但温暖的手摸摸我的头,或者递给我一块刚从井里镇过的西瓜,甜丝丝的凉意瞬间驱散了所有的燥热。藤椅在我们身下,偶尔会发出“咿呀”一声轻响,像是在附和奶奶的故事,又像是在打着舒服的盹儿。
(结尾:感悟与升华,点明主题)
后来我长大了,去了远方读书,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