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合同价款调整协议风险规避要点
作为在工程咨询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十年的“老合同”,我太明白价款调整协议里藏着多少“暗礁”了。记得刚入行那年,跟着师傅处理某市政道路项目的价款调整,就因为协议里“材料价差调整仅适用于主要建材”这句话没写清“主要建材”的界定标准,最后甲乙双方为“钢筋算不算主要建材”吵了三个月,差点闹上法庭。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个习惯——每次起草或审核价款调整协议,都像拆盲盒似的,得把每个条款掰开揉碎了看风险。今天就结合这些年的经验,跟大家聊聊这事儿。
一、合同价款调整的底层逻辑与常见触发场景
要规避风险,首先得明白为啥要调价款。合同价款调整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本质上是对合同签订时“信息不完全对称”的修正。我们常见的触发场景有三类:
1.1客观环境剧变类
最典型的是材料价格暴涨暴跌。比如前几年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大,某桥梁项目签合同时螺纹钢单价4200元/吨,施工期间涨到5800元/吨,涨了近40%。这时候如果合同没约定调价机制,施工方可能直接亏穿。还有政策类调整,像环保限产导致砂石料供应短缺,或者新出台的人工指导价要求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0%,这些都属于非双方可控的外部变化。
1.2合同履约偏差类
设计变更是重灾区。我曾跟进过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原设计是玻璃幕墙,施工到一半甲方要求改成石材干挂,单平米造价从800元涨到1500元,这就得调价款。还有工程量偏差,比如挖土方时遇到了未探明的岩层,实际开挖量比清单多了30%,超出部分的单价是否调整、怎么调整,都得在协议里说清楚。
1.3约定条件达成类
有些合同本身就带“调价开关”,比如“当工程进度超过50%时,人工单价按最新指导价调整”,或者“连续6个月CPI涨幅超过3%启动调价程序”。这类调整是双方预先约定好的,风险反而相对可控,但最怕的是“开关”的触发标准写得模糊,比如“重大设计变更”里的“重大”没量化,后期容易扯皮。
二、风险识别:价款调整协议里的“坑”都藏在哪?
这些年看过上百份价款调整协议,总结出四个高频风险区,每个区都能让人“掉层皮”。
2.1触发条件“说不清楚”的风险
最常见的就是“定性不定量”。比如某协议写“因市场波动导致成本显著增加时,双方协商调整价款”,但“显著”是10%还是20%?没说。我曾遇到一个案例,乙方说涨了15%算显著,甲方说要20%才算,吵了半年。还有“时间节点不明确”,比如“施工期间”到底是从开工到竣工,还是从某个关键节点开始?某厂房项目就因为“施工期间”界定不清,甲方认为雨季停工的3个月不算,乙方坚持要算,最后多付了20万材料价差。
2.2计价依据“对不上数”的风险
这里容易出问题的有三个点:一是参照标准不具体。某水利项目协议写“按当地造价信息调整”,但当地造价信息有月刊、季度刊,发布时间还分上中旬,最后双方为用哪期数据吵翻。二是调整范围有漏洞,比如只写“主材调价”,但“主材”包括哪些?之前有个项目把电缆算主材,甲方说电缆属于设备不算,结果乙方多垫了80万。三是计算方式不明确,比如“价差只计取材料费”还是“材料费+管理费+利润”?某道路项目协议没写,乙方按全费用计,甲方只认材料费,最后闹到造价站才解决。
2.3程序规范“走不通流程”的风险
很多协议只写“双方协商调整”,但“怎么协商”“谁来牵头”“多久出结果”都没说。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乙方提交调价申请后,甲方项目部收了材料但没人签接收单,过了3个月甲方说“没收到申请”,乙方拿不出证据,只能自认倒霉。还有“签证确认”的环节,某项目协议写“需项目经理签字生效”,但施工期间项目经理换了三茬,新经理不认旧账,乙方又没留授权文件,损失了45万。
2.4条款表述“有歧义空间”的风险
语言表述不严谨是大忌。比如“本协议自双方签字后生效”,但“签字”是“法定代表人签字”还是“授权代表签字”?某项目授权代表签了字,甲方后来以“未盖公章”为由不认账。还有“除外情形”没列全,比如某协议写“政策调整导致的调价不包括税费变化”,但没说“如果税费变化是因甲方延迟付款导致的滞纳金”是否除外,结果乙方多承担了12万滞纳金。
三、风险规避的“硬核”操作要点
前面说了这么多风险,关键是怎么避。结合这些年的实战经验,总结了五个“防坑”步骤,每个步骤都得像拧螺丝似的,一环扣一环。
3.1第一步:把触发条件“锁死”在纸面上
量化标准:能用百分比的不用“显著”,比如“单种主材价格波动超过±5%(以基准价为基数)”;能用数值的不用“重大”,比如“单次设计变更增加造价超过50万元或超过合同总价3%”。
明确时限:“施工期间”要具体到“自开工令签发之日起至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之日止”;政策类调整要写“以文件发布之日在施工期间内为限”。
列举清单:如果涉及“主材”“关键设备”,必须附详细清单,比如“主材包括但不限于:螺纹钢HRB400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