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2025年新高考一卷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依据2025年6月7日考试真题及官方解析整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材料一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家国叙事”传统》,有删改)
中国古代文学的家国叙事并非简单的“忠君”话语叠加,而是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多维价值体系。从《诗经》“小雅”中的征夫之叹,到杜甫“三吏三别”的民生疾苦书写,家国情怀始终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这种叙事传统具有双重维度:一是“向上的认同”,即个体对族群、国家的责任担当,如岳飞《满江红》中“精忠报国”的誓言,将个人功名与民族大义熔铸一体;二是“向下的关怀”,即对民生福祉的深切关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名句,正是这种关怀的经典表达。
家国叙事的生命力在于其“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不变的是对“大一统”与“民为本”的核心追求,变的是叙事载体与表现形式。明清戏曲中,《桃花扇》以儿女情长写家国兴亡,将宏大主题藏于微观叙事;近代文学里,鲁迅以“铁屋寓言”唤醒民众,赋予家国叙事启蒙色彩。这种适应性转型,让传统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始终具有现实意义。
材料二
(摘编自老舍《鼓书艺人》,有删改)
(注:文本围绕抗战时期鼓书艺人方宝庆的经历展开,以下为节选内容)
宝庆心里像压着块石头,沉甸甸的。城门口的牌子上写着“动员民众,保卫家乡”,红漆都褪成粉红了。他带着班子走在街上,看见穿灰布军装的兵,背着枪,迈着大步往前赶,尘土飞扬。茶馆里坐满了人,有说有笑,可一听见“日本人”三个字,声音就低了下去。
他想给孩子们唱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往常登台前,他总把鼓捶在鼓边轻轻敲三下,定定心。今儿个,手却不听使唤,鼓捶差点掉在地上。徒弟秀莲看出他的难处,小声说:“师傅,我先来一段《木兰辞》吧?”宝庆点点头,看着秀莲拿起鼓板,清亮的嗓子穿破茶馆的嘈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台下忽然安静了,有个穿蓝布衫的年轻人挺直了腰板,眼里闪着光。宝庆的心慢慢松了些,他忽然明白,这鼓书里的字句,早融进了大家的心里。他接过秀莲的鼓板,定了定神,开口唱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声音不算洪亮,却字字有力,台下响起了掌声,连门口的兵都停下了脚步。
题目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家国叙事的“双重维度”既强调个体对国家的责任,也关注民生福祉,二者辩证统一。
B.从《诗经》到近代文学,家国叙事的核心追求未变,但在叙事载体与表现形式上经历了适应性转型。
C.《鼓书艺人》中,方宝庆“开不了口”的窘境,源于他对自身鼓书技艺能否打动抗战时期民众的担忧。
D.秀莲演唱《木兰辞》引发台下共鸣,印证了材料一中“家国叙事具有现实生命力”的观点。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岳飞、范仲淹为例,意在说明古代家国叙事中“向上的认同”与“向下的关怀”的具体内涵。
B.《桃花扇》《呐喊》的例子,表明家国叙事可通过不同文学体裁实现宏大主题与微观叙事的结合。
C.材料二中“红漆褪成粉红”的细节,暗含着抗战时间的流逝与民众抗敌意志的消磨。
D.方宝庆从“开不了口”到“字字有力”,体现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对家国责任的觉醒。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家国叙事生命力在于变与不变”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叹,与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主张。
B.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的豪情。
C.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的慷慨激昂,与《觉醒年代》中李大钊“铁肩担道义”的宣言。
D.苏轼“会挽雕弓如满月”的壮志,与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
材料二如何具体体现材料一中的“家国叙事”?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文学与时代关系”的理解。(4分)
答案解析
答案:C
解析:方宝庆“开不了口”并非担忧技艺,而是抗战时期个体面对家国危难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时局的沉重忧虑,也有对鼓书能否传递抗敌力量的忐忑,选项C对原因的解读片面。
答案:C
解析:“红漆褪成粉红”仅暗示时间流逝,后文通过民众对《木兰辞》的共鸣、对“国家有难,匹夫有责”的掌声,可见民众抗敌意志并未消磨,选项C曲解文意。
答案:D
解析:苏轼诗句与毛泽东词句均体现“家国情怀”的核心追求(不变),但前者是宋代文人的壮志表达,后者是现代革命者的豪情宣言,载体与时代内涵不同(变),符合“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A侧重民生与现实性,B侧重爱国情感的延续,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