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唐?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二、白话译文
大地一片雪白,寒风透着刺骨的寒凉,
飘落的雪花大得如同人的手掌。
这光景真要笑死陶渊明了——
你竟不肯饮下杯中这杯酒。
白白抚摸着那张无弦琴,
空空地栽种了那五株柳树。
白白辜负了头上的葛巾啊,
我对你这般模样又能说些什么?
三、字词注释
历阳:唐代郡县名,治所在今安徽省和县历阳镇,因“县南有历水”得名,是当时江淮地区的重要城镇。
雪花大如手:以夸张手法状写雪势之大,“手”为生活化喻体,既贴合冬日观雪的直观感受,又凸显李白诗作“笔落惊风雨”的豪迈风格。
笑杀陶渊明:“笑杀”意为“笑死”,含戏谑调侃之意。此处并非真笑陶渊明,而是借陶渊明嗜酒的典故嘲讽王历阳,这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笔法,是李白乐府诗的常用技巧。
浪抚一张琴:“浪”指徒劳、白白地。典出陶渊明“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王历阳虽仿陶渊明抚琴,却无其饮酒的真性情,故曰“浪抚”。
虚栽五株柳:“虚”与“浪”意近,表空泛、徒然。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因“宅边有五棵柳树,因以为号焉”,王历阳仿其栽柳却不饮酒,故称“虚栽”。
头上巾:指陶渊明常用的葛巾。据《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葛巾因此成为他嗜酒真率的象征,王历阳戴巾却不饮酒,故言“空负”。
吾于尔何有:意为“我对你(这般模样)有什么可说的呢”,“何有”含轻微责备与无奈,收尾余味悠长,将调侃语气推向极致。
四、作者与创作背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巅峰人物,与杜甫并称“李杜”。他出身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市),自幼博览群书,25岁起仗剑漫游天下。其诗兼具豪放飘逸与清新自然,尤善借酒抒怀,留下“斗酒诗百篇”的文坛佳话。李白对陶渊明推崇备至,常在诗作中化用其典故,既慕其隐逸情怀,更赏其真率本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晚年漫游江淮期间(约公元755年前后)。当时李白途经历阳县,当地友人王历阳设宴款待。据史料推测,王历阳仰慕陶渊明的隐逸风度,常模仿其抚琴、栽柳、戴巾等行为,却在酒桌上推辞不饮。李白素来以酒为友,见此情景,便借雪景即兴题诗,以调侃的方式劝酒,既嘲其“东施效颦”般的做作,又暗含对“真性情”的推崇。诗作虽短,却浓缩了盛唐文人的交游风尚与李白“语带锋芒却不失温和”的个性。
五、相关知识梳理
1.陶渊明典故体系解析
诗中四句连用陶渊明三则典故,构成完整的“隐逸符号体系”:
琴酒之趣:陶渊明的无弦琴并非真为弹奏,而是“酒酣兴至”时的情感寄托,与饮酒互为表里,形成“琴以寄意,酒以抒怀”的文人范式。
五柳标识:“五柳”并非普通植物,而是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人格的象征,载于《五柳先生传》这篇自画像式散文中,成为后世隐逸者的精神图腾。
葛巾雅事:“葛巾漉酒”展现的不仅是嗜酒,更是对世俗礼仪的超脱——滤酒的头巾复又戴上,这种不加修饰的真率,正是李白所推崇的“自然本性”。
2.唐代文人饮酒文化内涵
唐代饮酒之风盛行,却因身份与心境不同而意蕴各异:
李白的“酒与诗”:对李白而言,酒是灵感的催化剂(“斗酒诗百篇”),是失意的慰藉(“举杯消愁愁更愁”),更是个性的张扬,此诗中酒成为“真性情”的试金石。
隐逸者的“酒与道”:陶渊明的饮酒是与自然相融的修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体现的是淡泊处世的态度;而王历阳的“拒饮”,则打破了这种文化默契。
社交场的“酒与礼”:唐代宴饮中,“劝酒”是表达情谊的方式,李白的“嘲”本质是温和的劝诫,而非恶意讥讽,符合文人交游的礼仪尺度。
3.李白与陶渊明的精神共鸣
李白对陶渊明的推崇并非偶然,二者有着深层精神契合:
对“真”的追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均以真率反抗世俗束缚;此诗嘲讽王历阳的“伪”,正是对这份“真”的捍卫。
隐逸与入世的平衡:陶渊明归隐田园,李白漫游天下,形式不同却都在逃离官场桎梏;诗中“嘲而不怒”的语气,暗含对同路人(慕陶者)的期许。
典故化用的传承:李白在《九日登山》《饮酒乐》等诗中均提及陶渊明,形成“以陶为镜”的创作传统,此诗是其中最具生活气息的一篇。
六、诗歌赏析
1.以景起笔:雪天里的情绪铺垫
开篇“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两句,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暗藏玄机。“地白”勾勒出大雪覆盖的苍茫景象,“风色寒”点出冬日的凛冽,而“雪花大如手”的夸张,既写出雪势的磅礴,更暗合李白豪迈的性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