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六)》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VIP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六)》赏析与习题解析.docx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禹锡《浪淘沙九首(其六)》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浪淘沙九首(其六)

唐?刘禹锡

日照澄州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二、白话译文

阳光驱散了澄州江面上的晨雾,

淘金的妇女们结伴在江湾处忙碌。

美人头上的华丽首饰,王侯手中的金质印玺,

全都是从这泥沙之中、浪涛底下淘取而来。

译文解析:译文在保持原意基础上,注重场景还原。澄州保留地名特征,江隈译为江湾处更显通俗;女伴突出群体劳动特点,尽是强化语气,凸显诗人对劳动价值的强调。末句沙中浪底重复原文意象,既保留诗歌韵律,又暗示淘金过程的艰辛。

三、字词注释

澄州:唐代西南地区产金的州郡,今广西上林一带,《岭表录异》明确记载此地江溪间皆产金,侧近居人以木箕淘金为业。这里泛指产金的江域,呼应后文沙中浪底的地理特征。

江雾开:晨雾散去的景象,既写自然变化,又暗含真相显露的隐喻,为后文揭示财富来源做铺垫。

江隈(wēi):江水弯曲处,是淘金的理想地点。据《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唐代淘金多选择夏雨奔注,崩颓之所的江湾地带,因水流冲击使金砂沉积。

女伴:以女性为主的淘金者群体。唐代西南采金业中妇女占比极高,《蛮书》记载南诏地区男女犯罪,多送丽水淘金,可见女性是采金劳动的主力。

侯王印:古代王侯用黄金铸造的印玺,象征权力与财富。《新唐书?舆服志》规定亲王印三品以上用金,体现黄金与权力的直接关联。

沙中浪底:特指淘金的劳动环境。唐代淘金主要采用木箕淘汰取之的方法,需在水流中反复淘洗砂石,故强调沙与浪的双重环境。

四、作者与创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长庆元年(821年)冬,50岁的刘禹锡结束洛阳守丧,接受夔州刺史任命,次年正月抵达任所。夔州(今重庆奉节)地处长江三峡咽喉,是唐代西南地区重要的采金中心,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当地有金池,居人养鹅鸭于屎中得麸金,特殊的采金环境给诗人留下深刻印象。

作为经历永贞革新失败的贬谪官员,刘禹锡在夔州任上始终保持着对民生的关注。他常微服赶集听民情,亲眼目睹淘金妇女自旦及暮,有不获一星者的艰辛劳作,与上层社会对黄金的奢靡使用形成强烈对比。这首诗作于长庆二年(822年)春,正是诗人深入体察当地矿业生产后,以写实笔触创作的社会批判之作,也是《浪淘沙九首》组诗中最具现实关怀的篇章之一。

五、相关知识梳理

1.唐代采金业的技术与分布

唐代是我国古代采金业的鼎盛期,西南地区尤为发达。据考证,唐前期西南产金州仅11个,到后期已增至29个,夔州所属的山南道是重要产区。淘金技术主要采用砂水淘汰法,《岭表录异》详细记载了用木箕在江水中淘洗金砂的过程,劳动者需自旦及暮重复筛选动作,效率极低,常有不获一星者的情况。特殊地区如广州洭县还出现养鹅鸭收屎淘金的奇特方法,反映了黄金资源的稀缺与劳动的艰辛。

2.浪淘沙词牌的演变与创新

浪淘沙本为唐玄宗时期的乐府曲名,原为七言绝句体。刘禹锡在夔州期间,吸收当地民歌节奏,将其改造为更具叙事性的诗歌形式。与传统咏史、写景的浪淘沙不同,刘诗开创了矿业题材的先河,其组诗九首或写黄河淘金,或咏夔州江景,形成地理-劳动的双线叙事。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评价:梦得《浪淘沙》九首,独以淘金女事入咏,开乐府新境。

3.黄金的社会象征意义

唐代黄金兼具经济价值与权力象征双重属性。一方面,《新唐书?食货志》记载金一两值钱十千,是重要货币;另一方面,如诗中侯王印所示,黄金是等级制度的物质载体,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使用金印。这种双重性使黄金成为连接底层劳动与上层特权的特殊媒介,刘禹锡敏锐捕捉到这一象征关系,使诗歌超越单纯的劳动描写,达到社会批判的高度。

六、诗歌赏析

1.镜头式叙事的艺术张力

全诗以视觉转换构建叙事张力,开篇日照澄州江雾开如长镜头破晓,阳光驱散江雾的过程既写自然时序,又隐喻真相显现的认知过程。次句淘金女伴满江隈转为中景特写,满江隈的空间描写既符合唐代采金多在江河附近的实际分布,又以满字凸显劳动群体的庞大。

后两句突然切换为特写镜头,美人首饰侯王印聚焦上层社会的奢华,与前句的劳动场景形成强烈对比。这种镜头跳跃暗含情感转折——从客观纪实到主观批判,诗人未加评论却通过画面并置,使尽是沙中浪底来的结语充满力量。这种叙事方式继承了《诗经?伐檀》不稼不穑的比兴传统,又融入唐代乐府的写实精神。

2.对比手法中的社会批判

诗歌的核心艺术手法是多重对比构建的批判网络。首先是劳动与享受的对比:淘金女伴的辛勤与美人侯王的奢华形成直接对立,《岭表录异》记载淘金者日得一两或半两已算幸运,而据《唐六典》,亲王印玺重方寸一寸八分,需耗费大量黄

文档评论(0)

标书制作,施工方案,技术服务规范方案制作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