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逆境中的清歌——刘禹锡《秋词二首》赏析与习题解析
一、原文呈现
秋词二首
唐?刘禹锡
其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二、白话译文
其一
自古以来文人逢秋便感叹萧瑟凄凉,我却要说秋天胜过明媚的春天。
晴朗天空中一只白鹤冲破云层直上高空,顿时把我的诗情引向碧蓝的云霄。
其二
山峦明净,水面澄澈,夜里降下的寒霜晶莹剔透,
几株树木染上深红浅黄的色彩,层次分明。
试着登上高楼,秋气清爽直透骨髓,
哪里像春天的景色那样使人放荡轻狂呢?
三、重点注释
寂寥:寂静冷落,指秋日引发的凄凉之感。
春朝:春天的早晨,代指春天美好的时光。
排云上:冲破云层向上飞翔。排,推开、冲破。
碧霄:青天、高空。霄,云霄。
深红出浅黄:指枫叶经霜变红,银杏等树叶染黄,红中透黄的色彩层次。
清入骨:形容秋气清爽澄澈,直透骨髓。
嗾(sǒu)人狂:使人放荡轻狂。嗾,本指指使狗的声音,此处引申为诱发、促使。
四、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他出身儒学世家,21岁登进士第,曾官至监察御史。因积极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805年)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历任连州、夔州等多地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
这位被白居易誉为诗豪的诗人,在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涯中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风貌。他的诗歌既继承了汉魏风骨,又融入民歌清新风格,形成豪放爽朗、寓意深刻的独特风貌。尤其在贬谪朗州(今湖南常德)的十年间(33岁至43岁),创作达到高峰,现存八百余首诗中有两百多首写于此时,《秋词二首》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五、写作背景
《秋词二首》创作于刘禹锡被贬朗州司马期间(805-815年)。公元805年,永贞革新失败后,33岁的刘禹锡被贬至偏远的朗州,初到时甚至只能在城东招屈亭旁的简陋茅舍中安家。当时的朗州刚刚经历大水浩劫,环境艰苦,而传统文人在贬谪中多作悲秋之叹,如屈原放逐沅湘作《九歌》寄愤,杜甫亦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的哀吟。
刘禹锡却在逆境中独辟蹊径。他深入当地生活,从民俗中汲取力量,更以哲学思辨突破悲秋传统。这组诗便是他对命运的回应——不向挫折低头,反而从秋景中发掘出超越春景的清刚之气。正如他在朗州所作《天论》中提出的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在自然规律与人生境遇的辩证关系中,找到了精神突围的路径。
六、相关知识梳理
1.中国古代悲秋传统溯源
秋景引发悲情的文学传统始于战国时期,宋玉《九辩》中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名句,奠定了逢秋悲寂寥的情感基调。此后,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壮阔悲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的凄苦,共同构成了古典文学中的秋意悲歌传统。
2.刘禹锡的咏秋革新
刘禹锡在《秋词二首》中完成了对传统的三大突破:一是情感基调的转变,从悲秋转为赞秋;二是审美视角的革新,从萧瑟之景转向明丽之境;三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将秋景与人格修养相联系。这种突破与他在朗州形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密切相关,万物乘气而生的自然观使他能超越主观悲情,发现秋日的客观美质。
3.中唐贬谪文学的双重走向
永贞革新失败后,贬谪文人形成了两种精神路径:柳宗元在永州写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孤寂之作,而刘禹锡则开创了豪迈励志的创作范式。《秋词二首》中晴空一鹤的昂扬与清入骨的澄明,正是后一种路径的典型体现,影响了苏轼等后世文人的逆境书写。
七、诗歌赏析
这两首绝句虽同写秋景,却各有侧重,共同构建了刘禹锡秋日胜春的独特审美体系。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开篇便与传统对话。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句概括了千年文人的集体情感模式,而我言秋日胜春朝则以斩钉截铁的判断宣告突围。这种对立并非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基于深刻的生命体验——在经历政治挫折后,诗人从秋日的清朗中找到了比春天更坚韧的生命力。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意象极具张力:白鹤冲破云层的动态画面,既是眼前实景的捕捉(朗州多湖泽,时有鹤鸟出没),更是诗人不屈精神的象征。这只鹤将诗情引向碧霄,完成了从现实困境到精神超越的升华。
第二首转而细致描摹秋景,在色彩与感受的刻画中深化主题。山明水净夜来霜勾勒出秋日的澄明之境,霜后的山水洗尽尘埃,如同一幅明净的水墨画。数树深红出浅黄的色彩描写尤为精妙,出字既写出枫叶红于秋霜的层次感,又暗含生机勃发之意,打破了秋日凋零的刻板印象。后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试上高楼清入骨写出秋气的凛冽爽洁,这种清刚之气能涤荡心灵;而岂如春色嗾人狂的反问,并非否定春景,而是通过对比,赞美秋日带来的理性觉醒与精神净化。
通观两首诗,刘禹锡成功将哲学思考融入自然描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