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古诗词教学复习评课示范稿
授课课题: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及情感把握复习课
授课教师:XXX老师
评课人:XXX
一、总体评价
XXX老师的这堂古诗词复习课,以“意象与情感”为核心线索,立足学情实际,整合必修与选修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构建了“梳理—辨析—迁移—运用”的四阶复习模式。整堂课既有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又有对思维能力的提升,体现了“以生为本、以思为要”的教学理念,是一节目标明确、逻辑清晰、注重实效的高三复习课。教师教学功底扎实,引导点拨精准,学生参与度高,课堂生成自然,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亮点与特色
(一)目标明确,定位精准
本课紧扣高考考纲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要求,将核心目标聚焦于“意象的辨识与情感的深层把握”,通过“典型意象归类—意象变体辨析—陌生意象迁移”三个层次的设计,层层递进,螺旋上升。例如,在“月”“柳”“酒”等高频意象的梳理环节,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回顾课内诗句(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通过对比表格的形式,归纳出同一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情感差异(如“月”的“思乡”“怀人”“孤寂”等多重意蕴),既巩固了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方法得当,活动高效
1.任务驱动,激活思维: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整理‘植物类意象’思维导图”“错题归因分析”“陌生诗歌鉴赏实战”等任务,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尤其是“意象变体辨析”环节,通过对比《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与《琵琶行》“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的“秋”意象,引导学生从“景物特征—作者境遇—时代背景”三维度分析情感差异,有效突破了“意象与情感简单对应”的思维误区。
2.素材精选,勾连内外:教师精选了李白、杜甫、柳永、陆游等不同时期诗人的代表作,既覆盖教材重点篇目,又引入课外典型例题(如2023年某省模拟题中“梅花”意象的鉴赏),实现了“课内知识课外迁移”的闭环。同时,通过“旧题新做”的方式(如重新解读学生曾做错的《山居秋暝》鉴赏题),引导学生反思错误根源,强化审题与答题规范意识。
3.评价多元,关注生成:课堂采用“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结合的方式,例如在“陌生诗歌鉴赏”环节,教师展示学生答案后,先让学生互评“得分点”与“失分点”,再从“意象定位是否准确”“情感分析是否全面”“语言表达是否规范”三个角度进行总结,既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又明确了答题方向。
(三)环节流畅,梯度合理
课堂结构清晰,四个环节层层深入:
梳理阶段:通过“头脑风暴”让学生列举常见意象,教师板书形成知识网络,夯实基础;
辨析阶段:以“意象的多义性”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对比引导学生理解“意象—语境—情感”的逻辑关系;
迁移阶段:结合高考真题,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陌生文本的能力;
运用阶段:以“微写作”形式(如“用‘雁’‘夕阳’‘古道’三个意象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能力跃升。
各环节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梳理10分钟,辨析15分钟,迁移12分钟,运用8分钟),符合高三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问题与思考
(一)知识梳理的深度可进一步挖掘
课堂对“意象”的梳理多停留在“常见意象—常见情感”的对应层面,对意象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挖掘不足。例如,“柳”的“送别”义可结合《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源头进行拓展,让学生理解意象背后的文化基因;“月”的意象在李白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与杜甫诗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差异,可联系诗人的人生境遇与创作风格进行对比,引导学生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
(二)学生的主体性可进一步凸显
课堂虽有学生活动,但教师“引导”多,学生“自主探究”少。例如,在“辨析阶段”,可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自主选择案例(如不同诗人笔下的“菊花”意象)进行对比分析,教师仅提供方法指导,而非直接给出结论。此外,对学生答案的评价可更开放,鼓励学生提出个性化解读(如对“梧桐”意象的悲秋义之外,是否有其他可能的情感指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情感体验的沉浸感可进一步增强
复习课虽侧重理性分析,但古诗词的“情韵”不可忽视。课堂对“情感”的分析多停留在“概括情感类型”(如“思乡”“壮志难酬”),对诗人情感的“复杂性”与“层次感”关注不足。例如,在分析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时,可引导学生从“悲秋”“客愁”“多病”“孤独”等多重情感中体会诗人的“沉郁顿挫”,而非简单归为“忧国忧民”。建议适当引入配乐朗诵、情境想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感性体验中深化理性认知。
四、总结与建议
XXX老师的这堂复习课,以“小切口(意象)”撬动“大单元(情感把握)”,体现了“少而精”的复习原则,值得借鉴。建议后续教学中:
1.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机械CAD:CAM(UG)教案新模板(课次4)2-3 压板的草图绘制.doc VIP
- 富士XA5说明书.pdf VIP
- 针灸学习题集全.pdf VIP
- 固相反应第一节引言第二节固相反应机理第三节固相反应动.ppt VIP
- 肇兴侗寨旅游地用地格局演变.docx VIP
- 2025至2030年中国硼-10酸行业竞争格局及投资战略规划研究报告.docx
- GB_T13077—2024铝合金无缝气瓶定期检验与评定.pdf VIP
- 贝克休斯钻井堵漏材料及工艺.pdf VIP
- 红树林生态系统预警监测与评估体系技术指南.docx
- (高清版)DB1310∕T 286-2022 林木食叶害虫防治效果评价验收规范.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