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立春的由来课件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立春基本概念
02
历史渊源追溯
03
民俗习俗介绍
04
谚语与文化体现
05
现代意义价值
06
节气相关知识
01
立春基本概念
节气定义与含义
节气定义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标志着春季的开始,也是干支历的岁首。节气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通过观察天文现象和自然变化划分时间节点,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文化含义
立春象征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寓意着新的轮回开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立春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人们常在这一天举行祈福、祭祀等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自然意义
立春后,气温逐渐回升,日照时间增长,植物开始萌芽,动物结束冬眠,自然界进入新的生长周期。这一节气反映了自然界从冬藏到春生的转变过程。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最早可追溯至商周时期,完善于秦汉时代。它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气象学和农学智慧的结晶,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背景
科学依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黄道)划分的,每个节气相隔约15天。它们准确反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和气候变化的周期性特征,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文化影响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业生产,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养生观念和民俗活动。每个节气都有相应的物候特征、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形成了独特的节气文化体系。
天文计算方法
古代通过观测北斗七星斗柄指向确定立春,当斗柄指向寅位(东北偏东方向)时为立春。这种方法体现了中国古代观象授时的天文观测传统。
传统推算方法
历法差异
农历中立春日期不固定,可能导致无春年或双春年现象。而公历中立春日期相对稳定,这种差异源于阴阳历的不同计算体系。
现行历法以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附近并向北移动。具体日期在公历2月3日至5日之间波动,主要受地球公转周期和闰年调整的影响。
立春时间计算
02
历史渊源追溯
古代典籍记载
《周礼·春官》记载了周代设立“土圭测日影”制度,通过观测日影长度确定节气,立春作为“四立”之一,标志着农耕活动的开始。书中提到“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反映了古人通过天文仪器精准测定节气的方法。
《周礼》与天文观测
西汉《淮南子·天文训》首次系统记载二十四节气名称,明确立春为“岁始”,并描述北斗七星斗柄指向寅位时对应的天象变化,提出“阳气始生,万物萌动”的自然规律。
《淮南子》的节气体系
元代吴澄所著典籍详细记载立春三候(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陟负冰),结合物候现象解释节气特征,体现古代“观象授时”的科学思想。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物候记录
起源传说探究
神农氏与农耕文明
传说神农氏创立“八节历”,立春被定为播种起始日,民间流传“神农尝百草,教民稼穑”的故事,将立春与原始农业祭祀活动关联,形成“鞭春牛”等习俗。
黄帝历法的创立
据《史记》载,黄帝命大挠作甲子、容成制历法,以立春为岁首,确立“阴阳合历”体系,后世将这一传说视为节气文化的起源。
共工触山与气候调节
神话中共工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女娲炼石补天后设立二十四节气以平衡阴阳,立春象征“天柱重启”,蕴含古人对自然秩序的理解。
历史演变过程
先秦时期的岁首之争
夏商周三代岁首不同(夏代建寅、商代建丑、周代建子),秦代改用建亥历,直至汉武帝颁行《太初历》恢复夏历,确立以立春为寅月起始的历法传统。
明清时期的民俗融合
明代《酌中志》描述立春“戴春胜、贴宜春字”,清代《燕京岁时记》记载“打春”习俗,节气文化逐渐与地方风俗结合,形成南北差异的庆祝方式。
唐宋时期的官方礼制
唐代立春成为国家祭祀日,皇帝亲耕“籍田”并颁布《月令》,宋代《梦溪笔谈》记载“迎春于东郊”仪式,官方与民间共同形成祭芒神、咬春等习俗。
03
民俗习俗介绍
迎春传统活动
鞭春牛仪式
立春当日,民间会制作土牛或纸牛,由地方官员或德高望重者执鞭击打,象征催促春耕、祈求丰收,这一习俗源自周代出土牛以送寒气的迎春礼制。
01
戴春胜佩燕子
妇女们会剪彩纸为燕形或幡胜戴于发间,称为戴春,寓意迎接新春吉祥;儿童则佩戴燕子形状的饰物,象征生机与希望。
游春踏青活动
在气候温暖的南方地区,人们会结伴郊游探春,观赏梅花初绽、柳条抽芽等早春景象,同时进行蹴鞠、荡秋千等传统游戏。
贴春字祈福
家家户户会在门窗张贴春字或宜春字样,配以吉祥图案,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愿,此习俗在唐宋时期已十分盛行。
02
03
04
咬春饮食文化
煨春喝春茶
南方地区流行饮用加入桂花、松子等干果的煨春茶,配合食用春糕、春卷等点心,既应节气又具养生功效,尤以杭州七家茶习俗最具特色。
春饼卷时蔬
立春日必食春饼,用烫面薄饼卷裹时令鲜蔬如豆芽、韭菜、萝卜等,象征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的坚韧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