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家风家训先进事迹材料

以耕读传家为基以孝善立家为魂——记XX市最美家庭李建国家庭事迹

在XX市XX区XX街道XX社区,提起李建国一家,邻里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这家人啊,祖辈教书育人,父辈孝老爱亲,小辈敬业奉献,他们家的家风,就像院里的老槐树,根深叶茂,荫蔽一方。这个有着17口人的三代同堂家庭,以耕读传家、孝善立家为训,用三代人的坚守与传承,书写着新时代家庭的动人故事。家庭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家庭省级文明家庭,家风事迹被《中国家庭报》《XX日报》等媒体报道20余次,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家风典范。

一、耕读传家:三代人的书桌,藏着家族的精神密码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李建国家族祖辈传下的家训,也是家中堂屋木匾上最醒目的八个大字。祖父李明德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的乡村教师,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始终坚信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1952年,李明德在XX村创办了当地第一所民办小学。学校没有教室,他就把自家祖屋的三间厢房腾出来;缺少桌椅,他和村民一起用土坯垒台、木板搭桌。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他常常走十几里山路去劝学,脚上的草鞋磨穿了一双又一双。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有一次李明德发着高烧,还坚持站在讲台上,讲到一半晕倒在讲台下,醒来第一句话却是孩子们的课不能落下。在他40年的教学生涯里,先后培养了300多名学生,其中12人成为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父亲李建国继承了父亲对教育的执着。1978年,他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母校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当时学校条件艰苦,他白天上课,晚上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作业,一写就是深夜。为了提升教学质量,他自费订阅了10多种教育类期刊,每年参加培训的路费、资料费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1998年,他发现班里有个叫王芳的女孩因家庭贫困面临辍学,便主动承担了她的学费和书本费,这一资助就是三年,直到女孩考上高中。如今,王芳已成为XX市第一中学的语文教师,她说:李老师当年不仅给了我读书的机会,更教会了我知识要传递的道理。

到了李建国的儿子李强这一代,虽然时代变了,但对耕读的坚守从未改变。李强是XX区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师,他放弃了企业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到家乡守护传统文化。为了修复一本明代的《XX县志》,他泡在图书馆查阅资料3个月,走访5位老学者,用传统金镶玉修复法,历时半年让古籍重获新生。这项工作不仅需要耐心,更需要经济支持,他每月工资的一半都用于购买修复材料和工具,但从未后悔。他说:爷爷教书是为了让更多人有文化,爸爸教书是为了传承知识,我修复古籍,也是在守护我们民族的文化根脉。

如今,这个家庭的书桌见证了三代人的坚守:祖父的备课本上密密麻麻的批注,父亲的教学笔记里夹着学生送的小卡片,李强的修复工具箱里摆着不同年代的古籍。家庭每年都会举办耕读文化节,三代人轮流分享读书心得,从《论语》《孟子》到现代科技,从教书育人的故事到古籍修复的技艺,书香浸润着家庭的每一个角落。近十年来,家庭累计藏书5000余册,举办读书分享会120余场,带动周边20多个家庭形成了爱读书、读好书的风气。

二、孝善立家:12年的护理日记,写满无言的守护

百善孝为先是李家家训的第二条,而这条家训的践行者,是李建国的妻子张兰。2011年,张兰的母亲突发脑溢血,导致半身不遂、语言障碍。当时她的儿子李强即将结婚,女儿李华正在读高三,所有人都劝她把母亲送到养老院,但张兰坚定地说:妈生我养我,现在她病了,我不管谁管?

为了照顾母亲,张兰辞去了超市收银员的工作。每天凌晨4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给母亲翻身、按摩,防止肌肉萎缩;5点准备早餐,把饭菜打成流食,一口一口喂母亲吃;白天每隔两小时就帮母亲擦身、换尿布,晚上要起来三四次查看情况。为了让母亲恢复语言能力,她把家里的物品都贴上标签,每天耐心地教母亲认读;为了让母亲晒到太阳,她特意在阳台安装了升降晾衣架,把轮椅推到阳光最充足的地方。

这样的日子,张兰坚持了12年。12年里,她写了12本护理日记,每一本都详细记录了母亲的饮食、睡眠、血压、康复训练情况。翻开2011年的第一本日记,字迹还略显稚嫩:今天妈能自己坐起来了5分钟,虽然很吃力,但我特别开心。2022年的日记里,字迹已经有些颤抖:妈今天喊了我的小名兰兰,虽然含糊不清,但我听得真真的,这些年没白伺候。如今,母亲虽然仍不能自理,但精神状态很好,体重比生病时增加了20斤,连医生都说:这是个奇迹,全靠家人的耐心照顾。

孝心不仅体现在对长辈的照顾上,更延伸到对邻里的帮扶。李建国的父亲李建国在2015年患上了糖尿病,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张兰学会了注射技术,还自学了营养学,每天为公公准备低糖餐。社区

文档评论(0)

唐纯宣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