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交大附中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题共八页,三道大题。

一、阅读(4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昌耀诗歌的“声音”与新诗节奏之本质

李章斌

昌耀在逝世后的十余年间,已被追认为新诗史上的“大诗人”。不过,其诗歌的节奏或者“声音”一直存在争议。若以一般的认知来丈量昌耀作品,确实很容易得到缺少“音乐性”和“形式感”的印象:其诗作往往长短不齐,诗行经常长到难以卒读,也很少押韵,很难看出与散文有什么区别。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昌耀“大诗人”的地位就颇为可疑了。很难想象一个“大诗人”居然在诗歌的核心质地(声音或者节奏)上有很大缺陷。如果如此可疑的诗人被尊为典范,这岂不意味着整个新诗的节奏与形式也相当可疑?

昌耀确实有不少诗歌不太顺口,有时甚至有意制造“硬语”。不过,我们强调的是,其语言之“滞涩”与对节奏的介入、尤其是对停顿与诗行长度的处理有关。先来看停顿:

在古原骑车旅行我记起过许多优秀的死者。

我不语。但信沉默是一杯独富滋补的饮料。

昌耀极其注重诗行的停顿,有时甚至不惜以违背日常语言习惯乃至语法规则为代价。上面引文的首行是一个典型的昌耀式长句,其实若要读者读得“顺畅”,可以写成“在古原骑车旅行,我记起过许多优秀的死者”,在句中停顿,让读者“换气”。而第二行“我不语”与后面的“但信……”其实是一个整句,有共同的主语,按照语法规则应当在“我不语”后使用逗号。然而,这也恰恰是昌耀的匠心所在:“我不语”一句极短,骤然中止了上一行长句的节奏进行;此处的句号,暗示着沉默。《在古原骑车旅行》在语义、语法上要求读者连读、短停顿,而在标点上又暗示读者长停顿,可以说包含了诗人哈特曼所谓的节奏“对位法”(counterpoint):在一个节奏段落中包含了两种相互冲突的节奏认知,两者构成一种“张力”。这也是为何这样的诗行像分行一样,经常让读者感到“不舒服”,昌耀诗歌显得“疙瘩扭结”也与此相关。但从另一个角度说,矛盾的节奏认知也正是提高节奏之“自觉”的途径,可以让读者有意无意地感觉到此处很特别,且不说好坏,至少是诗人有意为之。

因此,哪怕我们承认昌耀诗歌声音是“滞涩”的,也很难轻易指责其“散文化”。因为昌耀对于节奏的处理,正是要求诗句与散文语言、日常语言的无意识的节奏拉开距离。关于诗歌与散文的语言节奏差别,诗人帕斯认为:“在一切散文的深处,总是流动着一条无形的节奏的潜流……节奏自发地出现在一切语言形式中,但是只有在诗歌中才表现得最完美。”不过考虑到自由诗从盛行以来,也出现了很多节奏上失败的作品,我们不妨用黑格尔《逻辑学》中的一个术语来代替“完美”一词:“自为”(self-making)。节奏在诗歌中才是“自为”的:其手段包括押韵、分行、停顿以及控制诗行长度等。现代诗歌对节奏的“自为”,表现了诗人以此操控读者对诗歌的时间进行注意、体验,让读者感受到诗中时间进程的独特性,实现一种“节奏自觉”,从而区别于散文中节奏的无意识状态。

从“时间体验”与“节奏自觉”的角度出发,就可以对昌耀诗歌最为“滞涩”的节奏特征——长句,有新的理解。《烈性冲刺》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此时是生死存亡更见艰危的一段。

雷火电光又在树梢扫过了。

那形枯影瘦的落魄者永远是我:可憎的人。

现在火焰又在烧灼。过后必信是洪水。是大风。

我自当握管操觚拼力呼叫拖出那一笔长长的捺儿。

那是狂悖的物性对宿命的另一种抗拒。

这几行诗在精神的顶点(第5行)使用了最长的诗句。读者若通读这行诗,恐怕会有拼尽全力的感觉:名副其实的“烈性冲刺”。诗人布罗茨基说:“诗歌韵律本身就是精神强度……韵律的不同是呼吸和心跳的不同。”若在“我自当握管操觚”后加上逗号,又怎么会有这种一气呵成、飞流直下的畅快?因此,昌耀诗歌的节奏形式,尤其是诗行长度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精神气质的“赋形”。

当然,昌耀的长句对读者提出了极高要求,而人们常读到一半就已气虚力竭。这产生了一定的“诘屈聱牙”感。大部分评论者都注意到了这个特征,并给出或褒或贬的评价。这本身就意味着昌耀诗歌声音的“成功”,因为它成功地将自身的节奏特质传达给读者。唤起了节奏“自觉”,且有意无意地让读者感受到诗中的时间进程。况且,若调整一下自身的朗读习惯,这些长诗行也不是没有美感与“音乐性”,反而有一种气贯长河的畅达痛快。

和任何勇进的探索者一样,昌耀也难免有失败之作。但这并不是诗人不明了韵律营造之技艺,而是他不满足于顺口顺耳之圆熟韵语,希望独创一种铿锵顿挫的宏伟节奏,自铸“硬语”。他在独创节奏个性的“自为”之路上走得太远。昌耀诗歌声音的某些不完美之处,是攀越巅峰者的不完美,绝非咿呀学语者的稚嫩与拙笨。

(选自《文艺研究》2019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中小学教育教学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本人位于省会城市,中学高级教师,教龄21年,擅长教育教学类相关知识与技能。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